中国镇痛周
疼痛,不应被忽视的健康警钟
每年10月的第三周 是中国镇痛周 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 是世界镇痛日 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如同双重的健康警钟 提醒我们疼痛不应被忽视 而应得到及时、科学地关注与管理
疼痛:身体的语言 健康的警报 疼痛,作为身体最直接、最原始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达着身体的状况。它可以是日常小伤的轻微提醒,也可以是重大疾病的前兆预警。每一种疼痛,都是身体在无声地呼唤我们的关注与呵护。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疼痛存在误解,认为它是难以避免的,忍忍就过去了,无需过多关注。这种“忍痛行为”往往使我们忽视了疼痛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危机。
慢性疼痛:沉默的杀手 在临床医学上,通常把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有超过3亿人口正遭受着慢性疼痛的折磨。慢性疼痛不仅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更在心理上投下阴影,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五种慢性疼痛,不可忽视
1.持续性头痛
超越常规的头痛可能是偏头痛、颅内压异常或脑血管病变的先兆,需及时就医排查。 2.颈肩背痛
不良姿势虽是常见诱因,但持续疼痛可能与颈椎病、肩周炎等严重疾病紧密相连,影响生活质量,更威胁健康。 3.慢性腹痛
作为多种疾病(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的共同表现,持续性腹痛往往是病情恶化的信号,忽视腹痛,可能会让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4.关节疼痛
关节磨损虽属自然规律,但持续疼痛可能预示着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全身性疾病的侵袭。 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作为带状疱疹的顽固后遗症,其疼痛难忍且治疗棘手,常伴随心理健康问题,需特别关注。
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1.持续性头痛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学会减压放松,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 2.颈肩背痛
纠正不良姿势,定时进行身体活动,加强颈部、肩部和背部的锻炼,避免重物提举不当造成损伤。 3.慢性腹痛
注重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定期进行胃肠道健康检查。 4.关节疼痛
控制体重,选择适合的低冲击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加强关节保暖,及时就医治疗。 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推荐4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同时增强免疫力,一旦感染带状疱疹,应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疼痛不要忍,镇痛用药很重要 药物治疗是各种疼痛治疗的最基础、最常用的方法。基础镇痛药物是非阿片类镇痛药,主要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或者按照说明书使用此类药物是安全的。阿片类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疼痛,尤其是癌症疼痛,属于处方药,不当服用会产生成瘾性,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疼痛不要忍, 即使可以忍受, 也需要查明病因, 避免耽误原发疾病的治疗。 那么, 如何向医生描述疼痛的程度, 什么时候需要开始使用止痛药呢?
疼痛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疼痛分为5种程度: 0度 不痛。
Ι度 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
Ⅱ度 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
Ⅲ度 重度痛,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Ⅳ度 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需要使用镇痛药,如一时劳累过度引起的肌肉酸痛等,这些疼痛在身体的自我调节范围之内,可暂不用药;疼痛一旦超过自身调节范围,应寻求专业的治疗。
镇痛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对于老年疼痛患者,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其他基础疾病用药,应该由医生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个体情况评估后指导用药,可选择不易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减少用药风险。 用药前也应注意药物有效期;常规药物与特殊药物注意储存条件;不同的药品应分开保存,也不宜与食品、保健品及杂物混放;不良的储药方式会影响药物的使用,用药时还需要注意药品的形态。 镇痛药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但正确使用至关重要。 在使用镇痛药之前, 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以确保安全有效。
专家介绍
王 晓 建 主任医师,疼痛科主任。泰州市介入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血管外科医学分会静脉学组委员,江苏省介入医学分会疼痛学组委员,江苏省介入医师协会非血管专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委员,国家肿瘤微创联盟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内热针专委会江苏分会委员,中华针刀医师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会员。 专业擅长: 1、顽固性疼痛的诊疗:顽固性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偏头疼,慢性骨关节病(膝关节、肩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症,腱鞘炎,癌痛等(治疗技术:神经阻滞、针刀松解、银质针、臭氧注射、射频、等离子、椎间孔镜、椎体成形等) 2、肿瘤介入:肺、肝等肿瘤穿刺活检、灌注栓塞、微波消融、放射粒子植入等,肝、肾等囊肿穿刺引流、硬化治疗,食管狭窄、胆管阻塞等支架植入等。 3、血管介入(外周、神经):下肢深静脉血栓,动、静脉狭窄、闭塞(糖尿病足),咯血、泌尿道等出血性疾病的栓塞,子宫动脉栓塞,肝硬化门静脉高于门体静脉分流,脾功能亢进栓塞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胸腹主动脉瘤支架隔绝术、急性脑血栓支架取栓,颅内动脉瘤栓塞,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