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看着家人因疾病四处奔波却收效甚微,满眼无助,束手无策,那时便决心学医。”陆晨星的从医初心朴素而坚定。高考后,他毅然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从此与骨伤科结下不解之缘。中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理念让他着迷,而现代医学的精准技术更让他意识到:唯有融汇中西,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优解。毕业后,加入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他从一名住院医师做起,每天跟着前辈查房、换药、参与手术,在每一个深夜的石膏固定和清晨的换药中夯实根基,积累临床经验。虽辛苦,他却甘之如饴。
创伤骨科是“与时间赛跑”的战场。陆晨星至今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夜班——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被送来,病情危重。“老年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保守治疗风险极高,但手术麻醉又面临心血管疾病挑战。”陆晨星回忆道。他迅速联合多学科会诊,入院24小时内完成心肺功能评估,72小时内完成手术。术后,他日夜守候,指导康复,每天提前一小时到病房查看引流管、调整镇痛方案,亲手为老人按摩下肢预防血栓。当老人重新站立的那一刻,他更坚定了医者的价值:“患者的笑容,是对医生最大的褒奖。”
外卖骑手小张的病例簿上,记录着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因为赶着送餐,他在非机动车道逆行导致左侧大腿开放性骨折合并小腿两处骨折,病情危重。开放性骨折的胫骨像刺破皮肤的利刃,感染和愈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其他常规骨折明显增高。白班午饭时间,接到急诊电话,陆晨星立马赶去。“先保命,再保腿!”陆晨星当机立断,迅速为患者行左下肢开放性骨折清创+左下肢多处骨折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持续抗感染治疗,多次创口清创+分泌物培养确定患者创口稳定后,及时为患者骨折改为了内固定。住院不到一月的时间,切口便愈合良好了,出院那天,小张摸着腿上小小般的疤痕又哭又笑:“都说我这腿要废,您偏不信邪!”
上海六院的进修日记里,夹着张泛黄的手术示意图。
为精进医术,陆晨星曾赴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修,系统学习国际先进的AO创伤治疗理念。回院后他将新技术积极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显著提升了复杂关节骨折的手术效率。胫骨平台骨折、踝关节粉碎性骨折……这些曾让医生头疼的难题,在他手中化为“教科书式”的成功案例。
平时,他积极参加省市级学术研讨会,与骨科同仁一起分享讨论创伤骨折的治疗处理经验,经常组织课内业务学习。“每一台手术都是系统工程,细节决定成败。”他常对年轻医生强调,从无菌操作到切口缝合,每一步都关乎生命。近年来,他所在团队实现Ⅰ类手术切口“零感染”,用实力守护患者的安全与信任。
“治病先治心。”导师的这句话,陆晨星始终铭记。面对因疼痛焦虑的老人、因恐惧哭泣的孩子,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倾听,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温度。”他常走进社区义诊,传授颈肩腰腿痛的预防知识,手把手教老人做康复操,让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张张义诊照片,记录了他弯腰问诊的专注,也定格了患者舒展眉头后的笑容。
凌晨两点的手术室灯光,下乡义诊时沾满泥点的白大褂,患者康复时含泪的微笑……从青涩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骨科医生,陆晨星用十年青春诠释“大医精诚”。他说:“‘精’是医术的精益求精,‘诚’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忱。”十余年从医路,他让无数人从卧床到奔跑,也让自己的青春在白衣下熠熠生辉。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一枚枚勋章,见证着他的成长,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但陆晨星说,最珍贵的“奖章”是患者的那句“谢谢”,是康复时展露的笑颜。
如今,他依然坚守在创伤骨科一线,用仁心正骨、以匠心传承。正如他所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愿用毕生所学,守护每一根骨骼、每一份信任。”
这是誓言,更是信仰。这是医者使命的缩影,也是青春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