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脊梁;有人说,家风是家族传承的灵魂瑰宝。于我而言,家风是餐桌上“光盘行动”的坚持,是长辈们言传身教的节约理念,它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我的成长之路。
厨房的东北角立着一座老灶台,红砖砌成的台面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每次擦拭这块斑驳的台面,我总觉得能触到奶奶布满老茧的手。她总说:“过日子就像熬粥,火候到了自然稠。”那时我还不懂,直到那个闷热的午后。
十二岁暑假,我偷偷把半碗剩饭倒进泔水桶,白瓷碗碰在铁桶壁上发出清脆的响。父亲突然出现在厨房门口,影子斜斜地压在我的脚背上。“捡起来。”他的声音像灶膛里烧红的铁钳。我梗着脖子不动,他径直走过来,粗粝的手指捏起粘着米粒的桶沿,一颗颗捡回碗里。
“你奶奶三年严重困难时,用槐树叶子拌观音土,攒下半碗糙米救活你大伯。”父亲的手在颤抖,米粒簌簌落回碗中,“那年月,米缸见底前要垫三层粗布筛,生怕漏掉半粒碎米。”我忽然想起奶奶总把剩饭晾在竹筛里,第二天加两片南瓜熬成金黄的粥。
去年清明回老家,见母亲在翻新过的厨房里忙着分装祭祖的供品。她将青团切成均匀的小块,用保鲜膜仔细包好。“现在年轻人不爱吃隔夜东西,这样分装明天热着方便。”她边说边把剩下的艾草汁倒进冰格,“冻成块能做青汁馒头呢。”
我望着冰箱上新贴的“粒粒皆辛苦”卡通贴纸,哑然失笑。这大概是我们家最顽固的基因——母亲用料理机打豆浆会量着水位线,父亲买菜必带帆布袋,连五岁的小侄女都会把面包屑拢在手心喂麻雀。那些曾被我认为古板的坚持,如今在厨余处理器嗡嗡作响的现代厨房里,长成了新的模样。
回顾往昔,家风如无声细雨,润泽着家族的每一个人;审视当下,它似坚固基石,支撑着我们在生活中坚守正道。展望未来,我坚信,家风会化作温暖而明亮的火炬,引领着家族成员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