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手术室,无影灯下,梁赛的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他手中的器械精准地游走在患者脑部,每一步都关乎生死。这是他的日常,也是神经外科团队的日常——没有昼夜的界限,只有生命的倒计时。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暂停键”——急诊电话随时响起,他总说:“患者的生命,等不起。”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梁赛的职业生涯中被无数次印证。他曾遇到一位车祸外伤患者,初次CT检查未显示手术指征,却在处理伤口时突然病情恶化。二次检查发现颅内大出血,生死一线间。梁赛和团队争分夺秒,与急诊、麻醉科、输血科、检验科、ICU等多科室无缝配合,最终成功清除血肿,患者转危为安,术后恢复良好。
“经常在手术结束后,尤其是夜间,虽然身体有所疲惫,但精神经常处于“亢奋”状态,回想手术的过程,迟迟难以入睡。”他坦言。在创伤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中,他总在患者检查未完成时就提前到位,随时准备参与救治并呼唤团队成员。“团队协作能缩短每一秒的准备时间,而这一秒,可能就是患者的一生。”
“医生的态度,就是患者的希望。”梁赛对这句话深有体会。脑干出血,死亡率极高,家属常被告知“希望渺茫”。但梁赛从未轻言放弃。他曾收治一名昏迷的脑干出血患者,初判苏醒困难。面对家属的绝望,他坚定地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一起坚持。”神经外科团队联合多学科制定治疗方案,日夜监护调整用药,家属也全力配合。一个月后,患者竟奇迹般恢复意识,逐渐能说话、活动。
“如果医生不积极,家属不坚持,结局可能截然不同。”他感慨。脑功能损伤的康复漫长而艰难,但梁赛始终用行动证明:医生的坚持,能为患者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从东南大学医学院到天津医科大学,梁赛的求学路写满“执着”。本科时,局部解剖课上第一次接触“大体老师”,让他对外科心生敬畏;工作后,他长期从事脑出血、重型颅脑外伤及多发伤等救治,同时不断延伸知识面,在科主任带领下,团队坚持“手术+重症+康复”一体化模式,患者数量与手术量逐年攀升。可他深知,医学之路永无止境。“扎实的理论和无数次模拟练习,才能让危急时刻的决策‘快而准’。”他常督促年轻医师多模拟、多实践。他说:“外科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坚持不懈的动手操作并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对科室及医院做出更好的贡献。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需要继续坚持。”
凌晨五点,又一台手术结束。梁赛推开手术室的门,窗外天色微明,城市还未苏醒。他拍下这一刻,说:“这里见过最深的夜,也见过最早的光。”
对他而言,光不仅是晨曦,更是患者重获新生时眼底的希望。从医路上,他始终记得第一次接触“大体老师”时的震撼,记得团队协作时的热血,更记得每一句“谢谢医生”背后的重量。
他说:“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很长,但每一步都值得。”从青涩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他始终铭记初心——以团队之力守护生命,以坚持之心传递希望,以扎实之功践行使命。
这条路,他走得坚定而温暖。因为在他心中,患者的每一次心跳,都是对医者仁心最珍贵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