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2379
2590
7526
灵动,数学课堂的理想状态
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充满智慧的。如果细细品味名家大师的课,会发现尽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课堂模式不尽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灵动。
灵动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发现、思考、探索、创造,是精神成长的课堂,也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数学课堂理想状态。
灵动课堂是充满灵气、
主动思考的课堂
学生是充满灵气的,在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他们往往能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思维,以求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执教《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时,用激光笔在门上投射了一个小红点,让学生画出这束光线。第一位学生画出一条直直的线。第二名学生在线的一端画了一个端点,因为他看见了门上的小红点。我立即点评:“这个端点真有创意,表示出了这束光线的终点。”这时,第三位学生说:“我觉得还得再加一个端点,表示起点。”我继而提问:“如果把门打开,光线会怎样?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并画一画吗?”学生去掉了终点,因为没有遮挡物,光线可以向前无限延长。我追问:“如果两边都无限延长又会是什么样呢?你能画一画吗?”
雅斯贝尔斯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充满灵气和理性的创新,主动地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灵动课堂是思维灵活、
积极互动的课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由于个性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便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比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直接出示了一个没有任何数据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想办法得出它的面积。每个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猜想:有的认为可以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测量;有的认为可以像长方形那样,把一组邻边相乘;还有的则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底×高”来计算。为了保护每个学生的探索欲望,我让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探索具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交流互动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为了说服对方,有学生画图证明 “把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后面积变大。”有学生操作演示“可以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部分,再平移就可以转化为长方形。”还有学生边画图边说理“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沿着底摆一摆,得出每行可以摆几个?而想要知道可以摆几行,沿着斜边是不行的,得沿着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用底乘高,而不是底乘斜边。”
“学习金字塔”显示,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主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要远高于被动学习方式。刚刚的案例中,教师没有做过多的铺垫引导,而是唤醒学生思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数学直觉,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激辩,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灵动课堂是迸发灵感、
自然流动的课堂
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美。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精彩悄然生成。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理想中的灵动课堂下的数学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舒缓、流动。
比如,我在开展《圆的认识》自编练习时,设置题干为“王大伯到牧场放牛。图中每个方格边长代表1米,A、B、C点各有一个木桩,D点长着一株野草莓。牛被栓在A点的木桩上,剩下的绳子长3米。”设置问题一:“你能将牛吃草的范围画出来吗?”这时,有部分学生不太明白题意。于是,我拉着一名同学的手说:“我需要一头牛”。学生便心有灵犀地围着我转了起来,孩子们也会心一笑。设置问题二:“怎样才能让牛吃不到那株野草莓呢?”一位学生说:“缩短绳子的长度,半径小了圆就小了”。另一位学生说:“把牛栓到C点,改变圆心的位置,圆的位置就变了。”
在上述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既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了问题,又自然而然地获取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新知。
灵动样态下的数学课堂,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机会。当学生的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是充分有效的,是充满智慧的,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我将和学生一起乐探活、真、趣、精的灵动课堂,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简介
张珑
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
在教学中倡导“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追求“丰厚、灵动”的课堂状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曾获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荣获二等奖、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一等奖2次。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主持市级重点课题1项,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0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史记泰州
GMT+8, 2024-12-28 17:20 , Processed in 0.0840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