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泰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94|回复: 0

红粟文丛 | 徐同华 《泰州先生》节选

[复制链接]

2386

主题

2597

帖子

7547

积分

积分
7547
发表于 2021-11-22 10: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粟文丛

102638rqsqho9ysagpvhfe.png
102638zzbenfk5mdpffgpb.png

幸有梅郎识姓名



102638cd61cpt0cwonpc3s.png

北京梅兰芳故居


还有几日才中秋,天气已然很凉了,息列索落的一层雨过,天复泛晴,故都的秋味尤浓。又入北国,与郁达夫一样的不远千里,倚在院中的柿树下,午后的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天色果是碧绿的,只是青天下已很难再听到驯鸽的飞声,属于大师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护国寺的时代在元,当蒙古君臣在北海扩建琼华岛之时,也就有了这香火一炉灯一盏。寥寥数百年,及至梅兰芳到来时,曾经的簇山梵所,已只剩下一个地名。而今尽管梅郎驾鹤已六十余年,晨光郁郁里,我穿过一条连着一条的深深胡同,从寄住的广济寺步行走到这条悠长的古街,盈目依旧是他的气息,如同仍在属于他的岁月。古朴幽雅的四合院,在这王府接连名宅比邻的什刹海西,着实只是一寻常人家,如果不是邓小平题写的“梅兰芳纪念馆”匾额,路人或会忽略它的存在。推开朱漆大门,青砖灰瓦,清幽素净,影壁前是先生的一尊汉白玉半身像,几丛翠竹斜伸相依,微露秀色。过仪门入内院,草木扶疏,海棠依旧,庭中是两棵高大的柿子树,树高已过屋顶,树冠亦大,旁逸斜出的树干苍虬多劲,枝繁叶茂,浓荫匝地,静谧的小院如在尘嚣之外。梅郎的故宅,不少的自然是皮黄之声,远远传来老唱片里的鼓点与琴音,如透彻心底的催眠,让我挪不动步子,脚下的青砖似有屐痕,或是梅郎练功的足迹。学戏多年,谙曲经久,从凤凰墩到护国寺,这是此行北国的第二站,我有种回家般的感觉。靠上柿树,神思就这样渐行渐远。


梦欲成时惊觉了,一阵人声喧沸,十数人鱼贯而入为首者正是仰慕已久的梅葆玖先生。对于梅兰芳的记忆,于我可谓是空白,尔时今人成古人,我这个年纪,梅兰芳大师已隐入书本,归为影像,那个藏在历史褶皱里的美艳男子,如何的风情,未曾面见,难以描摹。梨园之梦,梅郎做了一辈子,梅郎之梦,我也做了半生,直至结缘小梅先生,才了却多年来的夙愿。


102641n35503850eesu3z8.jpeg


那是1994年的秋天,我14岁,刚读初一。从纪家庙到我念书的城东中学,隔着城河只三四里路,出了村庄仍是土路,在深深的车辙印里骑着单车总是晃晃悠悠,直至过了鲍家坝,才有了水泥大道。每当这时,总是习惯地抬头,远远的可以望见凤凰墩上高处的老树,树梢有巢,常有鸟鹊儿在上面盘桓飞绕,依稀可闻其叫声,鸟鸣嘤嘤,神往之间,连累我常常不知不觉地迟到。故意的停留也是有的,就在那个周末,凤凰墩一改静幽,松梢桂子,日融香暖闹枝头,即连行人道的香樟绿岛间也竖起一杆杆彩旗,梅苑广场上人头攒动,烘衬着一种欢腾的气氛。随着一阵欢呼,车队由远及近,车门次第而开,只听得人们纷纷指认,这个是老大葆琛,那个是老二绍武,女的是葆玥,最小的那个是老幺葆玖——人语纷纷,我才知道这天是梅兰芳大师百年诞辰纪念日,凤凰墩新立了梅兰芳塑像,梅氏的几位后人以及戏剧界的前辈一应前来拜谒。对于远客,我是既陌生,又熟悉,那会的我在一位村老的引领下已在听戏,除了梅氏姐弟,谭元寿、张学津、叶少兰、马小曼、景荣庆……乍见从唱片上走下的菊坛名流,颇让我激动不已。葆玖先生尤为谦谦,当年梅郎返乡演出,诸子中唯其是随行的,只见他双手合十,连连向人们躬身回礼,在一行人中让人尤为瞩目。我远远的在人群之外,目光随着他一路而去,恍然初见,心向往之,思慕着何时能够有幸拜识此人。

102642p6iz9h6v3a732w34.png

作者与梅兰芳外孙范梅强、曾孙梅玮


戏结有缘,及长之间,我恋之尤深,亦曾粉墨登场上过央视,台步剧院,以票友之相示人。凤凰墩是常去的,因为写过几篇介绍梅苑的文章,偶有宾客来此参观,我也会被请去兼回导游。步进门厅,瞻仰梅像,参观史料陈列馆,复转往梅亭小憩,古戏台就在亭侧,多于此刻有客人想起听上一段,我则每每被推上前台。游人中不乏名家,尚长荣、李蔷华、李玉芙、黄孝慈及省城李洁、范以程、龚苏萍皆是,我私淑多年之奚派名家张建国也曾于此予我以指点,想来人间有味是清欢,我自感味足矣,最可称幸之欢即是谒见小梅先生了。


杜宇花残银杏过,每年十月,吴陵高秋盛会,梅兰芳艺术节如期开幕,小梅先生每每应邀返乡,为活动站台。身临其境,我也参加过其中的几场活动,中有间歇,蒙陆镇余老师的引见,我得以在先生下榻的宾馆拜谒,这也是一种因缘巧合吧。窗外是凤凰河的秋色,风起青萍,水上微微有些波摇,如同我内心的忐忑。恭恭敬敬地呈上自己的一本旧作请之指教,小梅先生笑呵呵接过去,翻开扉页,目光停留在我新填的一阕《一剪梅》:

缀玉清音万代长。剑舞烽烟,酒醉娇棠。梨园独步冠群芳,昔日伶王,今日伶王。 

乡以人名人重乡。鸾凤还巢,桑梓迎觞。千街万巷复空廊,曾见梅郎,再见梅郎。


102646w2q2pj25gsaqlxe8.jpeg


顿挫萦味,由其一字一字念来,别有动听,陋词经此一读,倒显得“字字珠玑”了。谢辞频频,连称“谬奖”,眼前的大师意态谦谦,局促之感不再,瞬间被其谈吐间的大师风范所倾倒。而后的日子里,或座谈或揭幕或票友聚会,我与小梅先生又得数度重逢。柏子清阴的梅苑古戏台,先生为我们亲身示范,《宇宙锋》里的一段西皮原板,一字一腔浸润雍容华贵,一举手一抬足尽显典雅大方,观之如醉,听之欲狂,让人称美不已,即于席间奉酒称觞,听其耳提面命,亲切之余,令人直叹戏缘难得。


在南大学戏剧,多有名师授业,郭小男先生是特邀而来的,为我们上编导课。小男是以导戏出名的导演,茅威涛的先生,用情却不止于越剧,葆玖老师在《太真外传》基础上重新演绎的《大唐贵妃》,即是请郭作导演的。课堂之余,穿插于戏剧品鉴之间,郭老师给我们欣赏他与葆玖先生的合影,说一些当年排戏的后台掌故。他对小梅先生是颇为推崇的,言其唱法刚柔并济,糅合中国传统和西洋美声的发音,既有梅派韵味,又能表现剧中人的情感,“雏凤”几将“清于老凤声”矣,我深以为然。他曾在解玉峰老师的课上听过我唱昆曲,毕竟是排过全本《牡丹亭》的名家,对其中的不尽之处数言便点明要害,让我心悦诚服。戏剧的珍贵在于其深邃,戏剧的希望在于其传承,作为泰州人,如若拍曲度曲,不去一趟万花山,焉能不是个遗憾,这是郭师对我的嘱咐。

102646jqaz9qqpatttf9f9.png

作者于京剧《法门寺》饰赵廉


万花山者,“畹华”山也,北京西郊香山碧云寺的北麓,那里有梅兰芳的墓地。我如约来在香山脚下时,秋风已起,只是节令略早了些,看不到那丛枫流丹的盛景,远远的阆风亭与森玉笏几处略有些黄叶扬摇,显示着一点清秋景象,花未开尽霜意懒,还算怡人天气。转过几道山路弯弯后,只见梅兰芳的墓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松柏间,空山语静,一派肃穆,顺着布满梅花图案的甬道缓缓行至墓前,焉知多少载?躬亲扫陵墓,我的心情如季羡林一般不可名状。默默地站立了良久,深深地鞠躬了良久,脑海里浮现出梅氏经典的温和笑容,几句唱词哼在嘴边,“通宵酒啊捧金樽,高裴二士殷勤奉!人生在世如春梦, 且自开怀饮几盅……”仙调犹未终,眼泪已润湿了脸颊,悲从中来,双膝一软,终于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一群鸽子从天空飞过,撒下一阵清脆悦耳的哨声,将我从触目伤怀中带离,冥冥去鸟,天高云淡,相守梅郎原来亦非只我一人。


香山归来,一夜旅愁,及至温温暖暖在护国寺梅宅的柿树下,意料外地重逢小梅先生,欣喜是情不自禁的。梅宅又见梅葆玖,消息传开,小院里顿时轰动起来,游人咸聚于此。经年不见,小梅先生略显清癯,寿庆耄耋的他,看上去仍是那么精神,带着满脸的笑容,与周边的游客一一握手致礼,“祖孙知几传,不改君子性”,正如古人诗云。轮到我了,赶紧翻出包里刚买的一本《梅韵玖传梅葆玖》,央请先生签名。小梅先生先是一愣,盯着我看了两眼,爽快地答应了——

“看着你,总有点眼熟!”

“我是泰州的,您回家乡我们见过几次。”

“对,对,你姓徐,给我送过书、填过词,我在泰州也听过你唱戏。你叫——徐同华?!”

……

惊讶于先生的记忆,百忙之中,竟还记得我这个远在故乡的后生。幸有梅郎识姓名,感动万千,捧着难得的签名本,梅韵玖传,恰似这耳畔的皮黄之声,盎然醺人如酒美,蓦然间如同回到了属于大师们的时代。

102647n1tnggfy0vnfb0vg.png

作者与梅葆玖先生


102647squmbf1ek4hqqy6h.jpeg

作者简介:

徐同华,江苏泰州人。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泰州地方文化学者。著述有中英文版《梅兰芳》及《说泰》《凤凰管》《稻河旧燕》《泰州道教史话》等十余种,主编《海陵八景》《泰州竹枝词》,参编泰州文献等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史记泰州

GMT+8, 2025-1-11 14:17 , Processed in 0.0781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