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被李自成战败,数十万军撤至湖北,声言将要寄食金陵。金陵当局陈师江上以为守御,士民惊慌。安庆巡抚发给银粮,左师军心稍定。柳敬亭在安庆军中说书,将军杜宏域与左良玉发生矛盾,派柳敬亭到左良玉那里去婉言,这就开始了柳与左的交往。
柳敬亭经受左良玉“长刀遮客”的考验,以其善谈使左良玉觉得“相见之晚,使参机密”(黄宗羲语)。孔尚任认为,左良玉制止军队要求开赴金陵的鼓噪,柳敬亭有其劝阻的功劳。
时人钱谦益写道:
帐前接席柳麻子,海内说书妙无比。长揖能令汉祖惊,摇头不道楚相死。是时宁南大出师,江湘千里连军麾。每当按甲休兵日,更值椎牛饷士时,夜营不喧角声止,高座张灯拂筵几。吹唇芒角生烛花,掉舌波澜拂江水……
除了说书,柳敬亭在左军中曾挺身而出有所作为。比如,左军一部人马逃亡到安庆杜军中,左良玉“沉吟不乐”。柳敬亭安慰说“杜将军不敢以专也”。遂自告奋勇赴杜军斡旋。他“驰一骑,入杜将军军中,斩数人,乃定”。从吴梅村这条记载,可见柳敬亭“英气拂拂”(龚鼎孳《赠柳敬亭文》)。左良玉给他叙军功,要给他官爵,他婉言拒绝。
黄宗羲的柳《传》是据吴伟业的柳《传》改写的,略去柳敬亭昂然而过左良玉“长刀遮客”的考验,以及驰一骑入杜军调解冲突这两个情节,此因他以“倡优”看待柳敬亭。他虽然写出柳敬亭后来以左军特使身份赴金陵斡旋,以至被时人呼为“柳将军”,但多半是作为一个笑话来写的,所以在他作的柳《传》最后说,柳敬亭作为一个说书人,“琐琐不足道”,并且说,左良玉“身为大将,而以倡优为腹心……不亡何待乎”,他把柳敬亭视为“倡优”,并且与左良玉军后来的崩溃挂上了钩,这样下笔,即在当时,也只能说是很落后的偏见。
柳敬亭确实不通文墨,他是如何胜任握有号称八十万军的左良玉的文檄事宜的呢?原来,他只是根据左良玉意思,口授给会写的人,以相应的文字写出来。“幕下儒生”写的文檄,左良玉都不满意,现在柳敬亭口授而成的这些文件,左良玉却十分赞赏,其中原因,是柳敬亭“滔滔古今胸腹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能准确“译”出左良玉的意思,而那些脱离实际和生疏于战事的儒生,却很缺乏这种“知识结构”。这样的事,就连对柳敬亭最为推崇的吴梅村也不免写道:“左武人,即以为(柳)知古今,识大体矣。”这当然略带偏见,只是没有像黄宗羲那样极为不屑。
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煤山自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在金陵登基,立即征歌选色,残酷打击东林复社士人,却无力制止四镇将帅为争富庶驻地内讧,小朝廷就这样“文争于内,武哄于外”。《桃花扇》从《哭主》到《移防》以八出戏来表现这种混乱的局面。马阮对于在武昌手握百万重兵的左良玉满怀疑忌。这种情况下,柳敬亭受左良玉派遣赴金陵见阮大铖以斡旋双方关系,表示顾全大局,承认和服从金陵朝廷,作为左的特使,柳敬亭在金陵一时被呼为“柳将军”。
此正是金陵与武昌团结起来挽救危局的重要契机,但马、阮之流一面佯应柳的斡旋,一面“坂矶筑城”,意味着对左良玉极不信任。柳敬亭回到武昌报告出使金陵得到“约结”的好消息,接着就传来了金陵方面在坂矶筑城西防的坏消息,吴梅村柳《传》写道,柳敬亭闻此“顿足曰,此示西备,疑必起矣”。此一叹,说明着柳敬亭了不起的见识。
后来,左良玉不幸在九江舟船中去世,百万军众一时崩溃,此时柳敬亭不在军中,闻知后痛心不已。他成了阮大铖通缉的对象,但不久,南明小朝廷灭亡,柳敬亭也就重新只是一介说书人而奔走江湖之上了。 沙黑(吴双林),海陵人,国家一级编剧。八十年代以来,著有《街民》等中短篇小说数十万言,以及《李明扬与李长江》《四月南风》《旧庄遗事》等长篇小说,《冀州记》《板桥应试》《拇指姑娘》等戏曲剧本,《水浒新论》《诗话板桥》《艺海行舟》《艺海刻舟》。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慢之旅」,搜索「TZWLJT」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