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是一座水城,旧时,城内有东市河、西市河、中市河、玉带河、稻河、草河、智堡河等多条河流,水系发达。古城四面环水,四周有护城河。沿护城河向四面拓展,北有新通扬河,南有老通扬河,东有老东河,西有九龙河,南北有南官河、卤汀河和古城西城河相通。海陵的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里下河地区通往泰州城区的南北交通要道,而“老渔行”就处在南北通衢的节点上,是由北向南进入海陵城的必经之地。
渔行村地名的由来史无明载。最早见于地方史料的是明《(万历)泰州志<疆域>》中的记载:“鱼行庄”。在1984年编纂的《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上是这样写的:渔行大街,“历史上为里下河渔市集散地,此地渔行较多,故名。”“鱼行”,是指贩卖鱼的店铺;“渔行”,是指专门经营水产买卖的行栈。“鱼行”、“渔行”,既有差异,又有联系。“渔行”地名的形成,据说是以讹传讹而至。海陵城北有着大片水面,来泰的游民其中有做生意者均聚集至城北余地—一个三面环水的草滩上落脚。久而久之余地形成棚户区,在此落脚做小买卖的人也越聚越多。他们经营的行当既多又杂,有些人就连自己从事什么行当也说不清楚。“余行”,原本是他们对自己从事行当的自嘲,后来演变成居住地的代称“余地”。“余”“鱼”同音。由于当地乡民大多以捕鱼为业,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鱼行庄”。随着鱼业发达,渔市兴旺,凡运往海陵城的鱼货都由此地的若干渔行经手,于是渐渐地由“鱼行”演变成“渔行”,年代久了就成了“老渔行”。
多少年来,“老渔行”三字始终印记在老海陵人的脑海里。上了些年岁的人有时会蹬着脚踏车、开着电动自行车,或是坐上公交车到老渔行转悠转悠,买点水产品或是其它土产品。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尤其是蔬菜、瓜果比起城中、城南地区既新鲜,又便宜。当你行走在古街古巷里,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这里听不到广告的叫喊、商品的叫卖、车辆的叫鸣、人群的叫嚷、劲歌的叫狂,总之,听不到歇斯底里的叫嚣。正如明代方岳(福建莆田人。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己丑科进士,授侍御史,出判泰州。弘治年间在泰州兴建浴沂亭、移建状元坊等工程,均主其事。)所赞“出郊便觉绝喧阗,节物惊心岁序迁”。在如今喧闹无休的城市边缘能有这样一域幽境,实在是难得的一份安逸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