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最大的
泰式民居建筑群
面积16.8公顷
涵西和五巷分居东西
稻河和草河贯穿南北
江水和淮水相会其间
历史积淀深厚
文物古迹众多
【△戳视频,看全景】
【△四季稻河】
位于泰州城北的稻河,属淮河水系,直通里下河。古时,里下河地区丰收的果实在这条河上来回运输,逐渐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早在元末明初,稻河古街区已经形成,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泰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
泰州多稻田,在里下河一带。稻河之“稻”,明清时便是泰州经济的主要命脉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以经营粮食为主的粮行在稻河两岸日渐增多,至清中后期达到极盛,是远近闻名的农产品集散地,油坊、栈房大多沿河而设。
民国后期,稻河两岸粮行占泰城商号四分之一。《泰州商业志》中云:其时粮食最高到货量日达万担以上,江南江北粮食行情,均以泰州粮价为准,视其涨落而涨落。
数百年来,这里畅通无阻、安居祥和的人居气息,润染着古街洗不去的本色情调。泰州人的鲜活灵气,积淀在古街区错落有致的丰富经纬里。
2015年,复兴改造后的稻河古街区开街。泰式民居别具风情,街巷肌理保留完整,在一湾流水的滋养中,诗意营构着泰州人别样的栖居内容。
“九十九间半”的周氏住宅,规模、工艺在华夏古民居中极为鲜见,堪称泰式民居的典范。
当代近乎绝迹的“响厅”工艺依然令人惊艳:为方便防潮除湿,用倒扣陶盆架空地面,撒上米糠并铺设方砖,走过可发庄重的共鸣之音。
照壁、轩廊、雕花、石鼓,千锤百炼传承至今的泰式工艺,彰显着历史的厚重和创造的品质。
“敬惜字纸”,即用嵌于墙体的龛盒,收集写过文字的纸张。泰州人以虔诚之心敬畏文化、崇尚环保,一种积淀已久的良好风尚,在老巷深处流传至今。
隐藏在深巷之中的五巷小学,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这个小学创办于清宣统年间,起初是叶桐在巷内叶家楼开办的私塾,后来,几经易名,建国后,学校改名为“五巷小学”。
【△五巷小学】
满街书卷气,书房立风景。位于古街区里的泰州书房,陈列着泰州籍作家作品、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万象书房,泰州文化名人常常到这里做专题交流活动,“儒风之盛,夙冠淮南”的古城风韵萦绕至今。
稻河古街区曾经依附旧城,管控北关,盐粮转运,舟楫相连,街河并行,桨声桥影,布局形态独特,街巷肌理鲜见,老百姓有俚语“进了五条巷,如吃迷魂汤”。烟火淋漓的生活内容,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组合成百姓日用的市井画图。
五条巷里“转弯抹角”,即把拐弯墙体,截取直角而成开阔斜面,方便通行。去直留空,在中国古民居中较为罕见,也是泰州人生活智慧的直接体现。
走进“五巷”,你想按照顺序一一浏览,常常是绕来绕去又回来了。有的巷子重复走了几次,有的巷子一次都没走到,因为这里“左右逢源”!不信?要不你也来转一转!
井,是人们思念家乡的物化寄托。2015年5月,在稻河古街区改造期间,挖掘出了全国罕见的延续时间久、时代序列齐的古井建筑群。
泰州市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原址整体保护,在街区里建成了我国目前独一无二的以古井文化为主体的博物馆,为泰州留下了2100多年城市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实物见证。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的稻河古街区,不仅有潺潺流动的河水,有仿古的建筑,更有满足人们味蕾的各式美食。泰式早茶、民宿以及油炸臭干、梅花糕等各类小吃……这里有着市井人家的一日三餐,有着人间至味是清欢的人情往来。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为古街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延续着历久弥新的生命。
【▲戳图片,点亮稻河】
一湾风情、一处安宁
我心安处
即是吾家
信息来源:泰州微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