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发以来,我院广大医务人员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前沿,默默奉献,承受着被感染的风险及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医务人员也是凡人,在疫情面前,他(她)们同样会和普通人一样,会感到恐惧、紧张,焦虑和压抑。患者出现了心理问题,会有医生来干预和纾解,但医务人员自身的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只有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才能够有效预防、减缓相关医务人员的心理影响。2月7日下午,医院党委书记王爱红、工会主席张巧梅代表院领导班子来到隔离病区、监所门诊以及医院发热门诊关心关爱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给他们带去了生活用品和慰问品,对他们表示了真诚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王爱红书记详细询问了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目前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保护好自己,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全力做好诊断治疗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张主席表示医院工会会加大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力度,在医务人员的休息、生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照顾,积极做好各项保障服务工作。同时我院精神科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对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并建立微信群,对一线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了《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健康手册》,针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在线培训,并且还面向全社会设立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为广大市民服务。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爱和温暖,通过心理疏导,他们释放和调节了情绪,缓解了压力,确保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坚持到疫情防控战斗胜利的那一天!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不断变化,很多人可能会陷入恐慌,人们也开始问自己:
微信里都是疫情的报告,患病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好害怕。 电视里都是患病的情况,一想到被感染,身体都在发抖,怎么办? 不敢跟人接触,出门买个菜,听到有人打喷嚏,心里慌慌的。 当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疾病的时候,往往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心理上也会出现恐慌、失望、恐惧、易怒、过于乐观、放弃甚至会产生灾难化思维,也可能会有不敢出门、盲目消毒、攻击行为等情况。其实,我们面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绪和行为变化,都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
认知: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灾难化思维
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疫情,从中看到政府组织下,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在与病毒战斗的过程。阅读正面的或者积极的疫情报道。 需要明确的是,感到焦虑本身并非坏事,短期且适当的的焦虑,可帮助我们重视疫情,严格防护。然而,当焦虑状态持续,就会导致我们的免疫力下降。而抗击新型病毒感染,人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最重要的。当你发现自己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就需要做自我调节。尽管“宅”在家里,也要将生活安排的有规律,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适度活动,锻炼身体。积极的从事一些休闲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烹饪、学习新技能等需要一直投入精力的行为能达到理想的结果。行为:节制上网,警惕疫情信息过载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互联网上爆炸式蔓延,此类信息让我们产生了时刻关注的欲望。情绪越紧张,欲望就越强烈,继而陷入“越关注越紧张,越紧张越关注”的恶性循环中。过度沉浸在与疫情有关的负面信息流中,容易陷入应激状态,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同时,还会降低认知功能,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识力。为了避免信息超载带来的焦虑感,在危机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在睡前不宜过分关注相关信息,不道听途说,选择权威渠道,做信息的主动搜集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利用假期好好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能聚在一起的,就在视频上连线、打电话等等。跟朋友们也可以连线交流,讲讲心事。 如果确实觉得情绪上难以控制,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紧张不安,伴有多种身体的不舒服比如心慌、胸闷、气短、尿频、胃难受、恶心、食欲下降或者睡眠欠佳等,严重影响生活了,您也可以到专科医院门诊就诊,请医生协助评估,予以合适的医疗处理。
无论遭遇了什么,保持一种“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希望感是最为重要的。希望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成长,继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愈发热爱生活。不论是抵抗病毒、抵抗谣言还是抵抗恐慌,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一道防线,穿过风雨,迎来胜利的阳光。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搜索「tzsywxpt2014」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