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保持稳定,青年人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下降,就业形势延续了稳的态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就业形势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展现出强劲韧性。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既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精准发力,也离不开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政策的协同推进。
夯实经济基本盘,筑牢就业“压舱石”。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数据显示,前五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保持5.8%和6.2%的稳定增幅。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推出一系列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全方位扩大内需、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等,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就业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通过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组合拳为市场主体减负增效——当企业融资成本持续降低、发展预期逐步向好,用工需求自然呈现稳步回升态势。正是这种系统性支撑,为高质量充分就业筑牢坚实底盘。
激活产业新引擎,扬起就业“远征帆”。产业升级浪潮为就业市场开辟了新航道。5月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增长8.4%、6.2%,增速较上月显著跃升。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同强劲的“就业吸纳器”,持续吸纳从外卖骑手到酒店管家的多元劳动力。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就业新坐标:黑龙江开展“技耀龙江”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年底建起覆盖400万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精准对接先进制造、数字化服务等前沿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出,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发展银发经济,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建设零工驿站、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业态双轮驱动,让就业空间在结构优化中实现持续拓展。
打通供需梗阻点,锻造技能“破冰斧”。目前部分领域的人力资源供需尚不匹配,“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大龄化趋势更加明显,一些地区存在人才“空心化”问题。总体上看,这些都属于就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关键是要通过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加以解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2024年人社部数据显示,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1200万人次。只有坚持就业优先,加快培养塑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方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撑。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民生改善的“温度计”,既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盘”。持续夯实经济基础、加速产业升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保障体系。当经济基本盘、产业新动能与人力资源政策形成三位一体的“就业生态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将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