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泰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045|回复: 0

范仲淹故事之事亲为大

[复制链接]

3087

主题

3359

帖子

9823

积分

积分
9823
发表于 2022-11-23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2301jioggwweml0zp77w.png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普天之下,谁无父母?一个人只有对有生养之恩的父母尽孝心,才会去爱他人,才会去爱社会与国家。从孝敬父母推衍开去,构成了中华民族以讲忠孝、讲仁义、讲诚信、讲礼治、讲中庸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价值体系。

范仲淹考中进士,被授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决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安排如何把母亲接过来奉养。当时与范仲淹一起赴举的同窗劝他先去广德赴任,然后再派人去接他母亲。有道是: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范仲淹说:“五年前,辞母离家的情景宛在目前,相约十年接母奉养的承诺犹在耳际。我要把喜讯尽快告诉自己日夜惦念的母亲,我要让母亲尽快结束悬念游子度日如年的煎熬。我与母亲相约十年,现在才五年,我怕母亲不相信,我要亲自回去接母亲。”

162301jdjn7krdpxnunhd6.png

回到千里之外的长山朱家,一见到面容憔悴、双目深陷的母亲,竟衰老得这么厉害,范仲淹不禁肝肠寸断,痛彻心脾。这时他的继父朱文翰早已因病去世。告诉母亲,他已考中进士,他已经做官,要接母亲去应天府安家奉养。至于他在南都五年的寒窗苦读生涯,只字不提,他只要母亲与他共享快乐。

范仲淹与异父同母的朱氏兄弟商议,谁先随母亲南去,以便照顾老人,待新家安顿好,其他人可以陆续迁到那里去生活。经过一番细心周到的安排,范仲淹与母亲一行很快踏上了南归之路。在应天府同学朋友的帮助下,又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终于把母亲和一位朱氏兄弟安顿在宁陵新家。

162304zoaczz0ntc50i40k.png

乾兴元年(1022年),范仲淹任职泰州,经过已故参知政事李昌龄从子李紘介绍,与李昌龄的侄女结成百年姻缘。李氏的老家是应天府楚丘,范仲淹的新家在宁陵,相距不远。范仲淹安排李氏与母亲一同生活。李氏对婆婆非常孝敬,照顾得无微不至。范仲淹对李氏感激不尽,恩爱至深。

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持修复捍海堤堰,正当工程进展到艰难的关键时刻,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尽管公务缠身,但范仲淹还是妥善安排工程事宜后,亲自回宁陵看望和照料风烛残年的母亲。哲人曾讲,母子之情是世间最神圣的情感。天圣四年,母亲在宁陵病逝,范仲淹悲痛欲绝,立即辞官为母亲守孝三年。范仲淹将母亲先葬在了宁陵。母亲最终安葬何处?自己百年之后归宿何处?是一个萦绕在范仲淹脑际的颇费思索的问题。

162306nknnxouukkcilu7z.png

守制期间,范仲淹应晏殊所聘,到应天府书院讲学,他曾慕名去观看了姚崇墓地。放眼四望,北靠万安山,南临曲水河,西望龙门,东眺嵩岳,果真是气聚风藏的宝地。姚崇是唐代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正直敢言,举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第一功臣。他与范仲淹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河南陕县,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黄姓人家。他当了宰相,曾问母亲:百年之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言: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枉然。于是,姚崇后来将母亲葬在万安山下。范仲淹受到先贤姚崇的启发,便萌生了把母亲移葬当时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伊川县)的想法。因为母亲改嫁,肯定不能葬在苏州吴县范氏祖茔。假如将母亲葬在北方淄州长山,认祖归宗恢复范姓的自己又不能与母亲永远陪伴在一起。两难之下,范仲淹决定自立茔地于万安山下

天圣九年(1031年),范仲淹经过缜密思考与安排,决定迁葬母亲,并上书皇帝,乞将磨勘转官恩泽移赠考妣,状云:

今为迁奉在迩,未曾封赠父母。窃念臣在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逾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恩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乞先移赠考妣……

这篇奏状,字字句句,动情陨泪,道出了范仲淹这位孝子的至诚至爱,令人感佩。

162309imvrl90l0l7v6200.png

范仲淹认为他一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母亲过世太早。母亲在世,他当官十余年,升迁很慢,官位低,俸禄少,生活过得不宽裕。后来他出将入相,俸禄高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真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他给自己孩子信中说:“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意思是说,在他贫穷时,他与妻子侍奉母亲,妻子亲自掌厨,母亲常常是粗茶淡饭。

百善孝为先,仁以孝为本。范仲淹以孝立身,才使他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为天下生民谋福祉,兢兢业业,终其一生。

文会堂


162310yd2dxy447hzdxq7c.jpeg


南宋绍兴年间,文会堂消失于战火。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千年之后,在望海楼西侧广场一角,易址新建文会堂,它所承载的精神仍是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2310sggu2ci0ogla6zbc.jpeg


这就是文会堂,宋式歇山顶建筑,恢弘大气。匾额上“文会堂”三个字刚劲有力,潇洒脱俗,由范仲淹后裔范曾所书,范曾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文昌北宋”四个大字,这是赵朴初先生手书,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五贤唱和的情景。

162310xxnu7ftxurhe3rce.jpeg


在“文会堂”前的文正广场,有一座范仲淹的写意雕像,是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为修复凤城河景区而设计制作。素袍宽袖、蹙眉冷颜。范仲淹的袍带被湿重的水雾洇湿,褶皱中深藏着难以言说的忧戚,翻飞的衣袂沉厚如铅。斧凿石刻般的面相轮廓,嵌入粗砾的青铜模板,依稀可辨出他清癯严峻的神态;须发飘逸,从容淡定。如同一幅陈史旧卷,在漫长的岁月中变得模糊。

这个北宋时期著名而杰出的改革家,细数他一生的功名业绩与文学成就——泰州,是一个起点。两千多年历史的泰州古城,也因为范仲淹在此留下的史迹,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与书写。


162310jbc9g3ixcwmurm5r.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史记泰州

GMT+8, 2025-1-10 03:13 , Processed in 0.09443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