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需要恰如其分,期望也有尺度和分寸。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特别是“双减”以后,看见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着急,总感觉心里没底,看见孩子玩手机或看电视时,心里就压不住想发火,总希望孩子能够马上就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此,很少或几乎不表扬、肯定孩子,有时即使知道孩子确实做得很不错,他们也担心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因而会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意,甚至是打击和贬低。父母希望通过自己严厉的教育能够激励孩子更好地发展,这是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信任,是功利化和短视化的表现。
孩子一旦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贬低和苛责,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那样的不好、不努力、不懂事、拖延,这样的孩子会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低自尊、低价值感。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太敢跟人交往,在人群中显得退缩、孤僻。更不敢和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到青春期有些孩子可能还会习惯地认同父母对他贬低的评价,更加认为自己不够好,体验更多的挫败感、无助感和无望感。还有一些孩子自我有一定的发展,会有心理、语言和行为上的反抗,发生消极怠工、敷衍、吵架,甚至肢体冲撞。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反抗,就是自我攻击,孩子没有办法把对父母的不满、抱怨以及不被认可的委屈、痛苦表达出来,就只有向自己发泄,于是自残、抑郁、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就会表现出来,引发一些心理问题的隐患。
一个不想上学的学生来咨询,他说不论自己做什么事,也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干啥都不行,就是一个给父母增加烦恼和负担的人,简直就是家庭的累赘。一个缺乏价值感和安全感、内在荒芜的孩子,哪有力量发展更好的自己呢?
自尊心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在不同环境里积极适应、心态平和地工作和生活,才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健康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