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东街位于泰州古城以北,草河东侧,从东坝口向北逶迤数百米至破桥堍。旧时与涵西街隔河相望,形成两街夹一河的典型河街模式。晚清民国时期,东坝口南至大东桥,东坝口北至草河头两段河道淤塞填埋,南面建小菜场(泰州最早的菜场),北面修房建屋成为民居。解放后兴修水利,沟通上下河水系,修建了地下涵洞。从此就有了涵东、涵西的名称。“涵东街 一九七三年将小菜场北巷、东坝口北巷及徐家桥东河边合并,因位于草河涵洞东侧,故名。草河东巷 从涵东街中划出,因位于草河东侧,故名。”(录自1982年编印的《泰州市地名录》)
“东坝州治北迤东一里许,西坝 州治北迤西一里许。洪武二十五年建,正德十年判官简辅开拓二坝,商民称便,旧名新河坝。”([雍正]《泰州志》卷一)
在明清两朝,由淮盐各场及里下河地出产的柴草、官盐、稻米、黄豆、菜籽等均由稻河、草河运抵东西二坝,然后过秤、翻坝重新装船再经长江、运河水道运往全国各地。所以东坝口、西坝口成为泰州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泰州过去的名门望族如明朝的徐、顾、王、凌、储,清朝的宫、陈、俞、缪、钱、戈,晚清的支、王、卢、管、沈……大半卜居此地。草河两岸,深宅大院栉比鳞次。
从东坝口向北,河对岸杜家巷(亦明代古巷〉有泰州望族的“支公馆”,河东有一座清代的普济菴(《[道光]泰州志》有载),再向北路东有“费家大门”和“李家大门”。这些建筑在开发“鹏欣丽都”房产项目时被毁。草河头有草河码头,对着南瓦厂巷,巷北面是“吴同泰粮行”,粮行面前是大面积瓦盖的厂棚,解放后此处成立了篾藤社,现已成民居大杂院。粮行北为 姓民居,再向北,北瓦厂巷头南侧又是一处粮行的瓦盖厂棚,后为城北搬运社。北瓦厂巷北面是吴氏住宅,宅北为“许家大院”,是徐家桥东巷“许氏住宅通向草河的大门。
徐家桥东堍有一座二层商住小楼,民国建筑,当地人称“陈四酱园”。桥北侧有“张氏住宅”,为泰州文保单位,宅北为一呆巷,巷内原可通顾家巷10号王宅。巷顶头有宋宅。再向北有一小土地庙,民国时设一水龙局称义安堂。《[宣统]续纂泰州志》卷五记载:“各局水龙,一遇火警,踊跃进行。经费均商民合力担任。”
涵东街北端有两处泰州文物保护单位“温知女校”和“韩师愈故居”。
“温知女校”因创办人姓韩,当地人一般称为“韩家学堂”,是泰州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清末,泰州人韩烺被泰州政府选派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纬学堂师范科学习音乐、生物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归国,三年后,协助母亲创办该校。《[宣统续纂泰州志》记载:“私立温知女学校,在州治北门外徐家桥河东。室统元年校长附贡生韩景洙自筹经费,禀请开办。学额三十名。”(《[宣统]续纂泰州志》卷六)
“韩师愈故居”为纪念对日空战牺牲的英烈韩师愈。烈士字仲文,号英一,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其先人原姓廉,清初避兵迁泰州,改姓韩。父韩娘,字亮侯,又字亮夫,为著名学人、南社社员,曾留学日本,与李叔同为同窗好友。历任江苏省金陵道视学、泰县古物保存所所长等职。烈士于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4年毕业,获教育系学士学位。是年他被官派前往日本参观考察,在考察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日本军国主义者觊觎中华的狼子野心,归国后毅然投笔从戎,以身许国,考入笕桥中央航空学校,1936年底毕业,留校任教官,为国民党党员。1937年7月15日,受命任空军第七大队第十六队队副。先后在西安、滁县、南京等机场执行侦察、警戒和作战任务。淞沪抗战爆发后,他连续3天架机飞到上海轰炸日军,并重创敌舰“出云号”。10月25日,从洛阳飞往黄河北岸侦察途中,在安阳上空遭遇日机多架,与同机丁家贤奋勇迎战,不幸在安阳水治镇上空座机中弹起火,血洒长空,壮烈殉国,时年26岁。新中国成立后,在泰州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了烈士遗像,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也为烈士立传,以慰忠魂,并垂诸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