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1884
2120
6091
言语实践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于漪老师曾说:“学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帮助建立人们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将言语实践与精神培育相结合,积极构建适应儿童发展的生态场域,让儿童在主动、灵动、深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探索与教育理解。
在“情感场”中
让言语实践走向主动
语文文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规律,组织学生参与到文本阅读中,积极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可感的情境、意境、心境,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四季》为例,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引导他们一边朗读一边表演:朗读“草芽尖尖”时让学生模仿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动作,朗读“荷叶圆圆”时让学生用手画个大大圆圆的荷叶,朗读“他鞠着躬说”时让孩子们做一做鞠躬的动作,朗读“雪人大肚子一挺”时带领孩子们把肚子挺起来。在这样的朗读与表演中,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师生共同建立起了和谐的“情感场”,在这样的“情感场”中教师的情感显然是“抛砖”,引导学生来体验文本便是“引玉”。比如,我引导孩子们仿照课文试着学“说”诗,孩子们说的“诗”让我惊喜不已。有的说菜花香香,有的说豆芽胖胖,有的说枫叶红红……他们将潜藏于文本中的情感激活,让言语训练在“情感场”中自然流淌。
从文字到形象,再到言语,学生的情感从奔涌到升华,再到渴望表达,在一次次的情感内驱下,将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言语符号,一切水到渠成。
在“想象场”中
让言语实践走向灵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孩子天生具有发现、研究、探索的内动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条件,引导学生在想象场中进行立体思维,让言语实践变得灵动、和谐起来。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课文《听听,秋的声音》,这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于想象。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蟋蟀声,让他们展开想象与交流。孩子们的想象丰富极了:蟋蟀在呼朋引伴,在开音乐会,在弹琴……这是以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优美的语言情境去涵泳、品味,当我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交流,有的说,仿佛看到了黄叶晃动翅膀,听到它和大树说:大树妈妈,我舍不得你;有的说,仿佛看见树叶慢慢地落下来,边落边说:我会变成肥料,让大树妈妈长得更茁壮,更茂盛。就这样,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触摸了诗歌言语,品味了节奏韵律,表达了内涵之美。
想象,让孩子们沉入课本,对文字进行阅读、思考;想象,让孩子们有了言语实践的机会,口中的语言“活”了起来;想象,让孩子们的思维更立体,言语实践更广阔,孩子们鲜活的个性也在言语实践中得到凸显。
在“思辨场”中
让言语实践走向深刻
叶澜老师曾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上生命的活力离不开学生的言语实践,而只有在思辨训练场中,让学生的言语实践向纵深行进,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的活力、语言的张力。
课堂的思辨,可以推助儿童的理解力。《长相思》这首词非常优美,它是纳兰词的代表作。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四读文本,在读中引发思辨:“故园真的无此声吗?”通过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将静态的呈现变成动态的思考,把人的情感带入文本的情境,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课堂的思辨,可以提升儿童的表达力。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有这样的一篇课文《松鼠》,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我带领学生细读质疑,进而引发思辨:到底是山鼠蛰伏不动,还是松鼠蛰伏不动?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看课文的表达是否严谨,让孩子来阅读、审视课文,学会准确表达。
有时,我们不仅要基于文本,还要高于文本,让孩子在质疑、批判中深化认知,促使儿童语文的生长,在对话互动中锻炼思维,做一个独立的人,建立属于他们的精神乐园。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积极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不能忽略想象和思辨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感悟语言的情感,凸显言语的个性,收获精神的成长。
教师简介
徐霞
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2017年参加工作,主张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致力于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探索,追求本真的清香课堂。多次开设区级公开课,被评为学校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教学之余,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论文《试论小学语文作文的分阶段针对练习模式》《渗透情感教育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史记泰州
GMT+8, 2025-1-14 16:55 , Processed in 0.0888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