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该诗是一首题画诗,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在潍县任上七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乾隆十七年(1752年),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
望海楼是江苏泰州的著名景点,是泰州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泰州凤城河风景区(4A级)内,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被誉为“江淮第一楼”。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
泰州望海楼公园占地面积约100亩,园内主要建设望海楼、州城墙遗址。其中,作为主要景点的望海楼位于公园东南角,楼高30多米,取宋代建筑风格,外观三层环廊,主体色彩取栗壳、青灰二色,古朴典雅。新望海楼的设计延续历史建筑风格,具体表现形式相对于历史记载更高大、壮美,线条流畅优美,表现手法高雅、脱俗,与泰州现有古建筑保持和谐一致的风格。州城墙遗址将恢复原有风貌,在原泰州古城墙位置复建。望海楼重建方案由中国四大名楼南京阅江楼的设计者、东南大学杜宝顺教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而成。
望海楼景区里的碑苑,从远处看是一片竹林,在竹林深处隐藏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20块石碑,展示了20首古往今来歌咏泰州的诗词作品。从内容上来说,涵盖了晋朝到当代,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左思、王维、陆游、郑板桥知名文学家的作品。从书法上来说,有2件原件,分别是当代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储罐的《自柴墟归海陵》,另外18首由全国各地的18位泰州籍书法家所写,包括中国书协理事王东龄等。书法形式有篆、隶、草、楷、行等多种字体,现在让我们穿过碑苑,通过古人的诗词来了解泰州。
碑院里第十一块石刻上的这一首便是郑燮的《渔家》,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他的家乡兴化,泰州里下河这一带。诗中“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也说明了以前我们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大多都是靠水打渔为生。“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流露出了乡间打渔虽辛苦,但是别有一番野趣。
地址:泰州市东南园10号
开放时间:8:30-17:30,市民可凭泰美卡或旅游年卡免费参观
公交:9路、10路、16路、20路、27路、168路、游2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