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泰州城也在日渐变换着模样,一些桥消失了,另一些却随着时光一起留了下来,它们依旧保留着旧时的名字,在不断发展的这座城市里,展露出新的面容。高桥
泰州俯瞰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凤凰,号称凤凰城,而位于城南的高桥为凤首。
高桥,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横跨老通扬运河,因桥高、陡峭而得名。据文献记载,泰州高桥两端石阶斜度与水平线呈81度,南北两坡各有三十八级台阶,极为陡峭。立在桥顶,古城四周鳞次栉比的屋宇尽收眼底。
183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两度来泰州视察税收,亲自在高桥滕坝颁立《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告示牌》。
高桥还有个故事和才子储巏有关。储巏自幼聪颖,官至三品。一位高姓富商,自恃才高八斗并不服气,有一年从云南购置彩石,船过泰州时,恰巧储巏告假在家。他差人请来储巏,对着他的彩石船吟出“船轻石重轻载重”,夸下海口,倘若对得妙,就将彩石全部奉送。储巏看看富商,踱了两步,对道:“尺短布长短量长!”富商心中懊恼不已。储巏只留下两船彩石为泰州造了座桥,以富商的姓,取名高桥。
赵公桥旧影 肖仁绘
凤凰城的凤首为高桥,凤尾则是赵公桥。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于城北北河之上。同光年间,乔松年重订“海陵八景”,定此处名曰“长桥烟景”。“燕子不来春又老,赵公桥畔柳如烟”,清代文人朱馀庭在《海陵竹枝词》也曾这样记载烟景如画的赵公桥。
在泰州民间,关于赵公桥,还流传着“一桥五庙”的故事。相传,城北缪五发愿修桥,每天省吃俭用存钱。乾隆十八年,六十岁的缪五,兴奋地告知州衙有钱修桥了。知州赵天爵动起歪脑子,拿出一吊钱赞助,示意乡绅将桥取名“赵公桥”。工匠们为缪五不平,将造桥多余的砖石在桥上砌了五座土地庙,寓意“缪五”。
上世纪中叶至世纪末,赵公桥几经被拆、重修、更名,如今,在原址建成大型现代化钢结构桥,恢复赵公桥名。
清化桥演化桥
古清化桥与古演化桥同跨稻河之上。已故泰州学者周志陶先生《海陵吟萃》一书中,记载了清化桥和演化桥的故事。相传,高僧王屋禅师住持北山寺时,殿宇荒败,亟待兴修。一日,王屋禅师讲经,三个啸聚山林的强盗途经这里,挤进来站在人群中听讲,听着听着,顿然悔悟,解刀掷地,要求皈依佛门。王屋禅师遂收三人为法子,赐法名:开化、清化、演化。三人发愿向善,各自游方化缘,三年归来,开化重修庙宇,定名“北山开化禅寺”,清化、演化将募化所得各建石桥一座,各以法名名之。
古清化桥建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清咸丰九年再建。拱式清化桥拔地数丈,两边各有三十多级桥坡,上桥如同登楼。古清化桥于1959年拆除,向南迁了几十米,为通行方便改为平桥,新建清化桥现位于工人路东端。
古演化桥外砌青石,朴素典雅,古色古香。2008年,演化桥重建,基本恢复了古桥的风格。桥身全部采用青石,并设置了观桥台、人行台阶,将“闯堂听经”、“立地成佛”、“艰辛化缘”、“造福乡梓”等主题制成浮雕刻于栏板上。
孙家桥
以前的孙家桥和清化桥、演化桥一样,均为拱桥。但在民国三年四月,孙家桥坍塌,后由官员、乡绅捐款重建,《道光泰州志》记载:“孙家桥,旧志未详何代建,今桥石栏刻‘利涉’二字。”孙家桥是泰州城区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桥,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泰州几代人的心中。如今修旧如旧,成为稻河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迎春桥
“迎春桥畔看迎春,五色春鞭簇簇新。”迎春桥最早是南北向的砖拱桥。古时每逢立春,当地人都要在附近举行鞭土牛、迎芒神的迎春仪式,“打春”者和前来看热闹的群众都须从此过桥,“迎春桥”因此得名。
迎春桥为旧时泰州东门外城河里连接凤凰墩和鲍家坝的河桥,进出州城的重要通道。明清以来多次修建。现在的迎春桥为五孔仿古实腹拱桥,沥青桥面,是1987年拓宽道路时移位重建的,桥身中段有月牙形观景平台,栏板镌刻“迎春桥”为尉天池手笔,两侧人行道花岗石铺地,配以白矾石桥栏。
如今,迎春桥是凤城河景区的重要景观之一,每当夜幕降临,霓虹灯亮起,整座桥就似一条彩带飘荡在凤城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