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的都是些喂饭、穿衣、梳头等琐事。可就是这些在常人眼里不值得一提的鸡毛蒜皮的事儿却构成了幼儿每天的日常。这些小事做好,一天可以,一周能坚持,三年五载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句话用在幼儿教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唯有“爱”,才能支撑起一名幼儿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从教的理想大厦。
每天早晨的一声“宝贝,早上好!”就开启了我一天的工作。“备课”是我每天必做的,有时假日也不能例外。备课,备什么呢?备一天幼儿生活流程细节,备主题活动的实施程序,备孩子们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
把一节课真正备好,能达到公开课、示范课的效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时间虽说只有15-30分钟,但我备课都会用上双倍的时间。记得刚做老师那会儿,我甚至要花上一天多的时间。幼儿课程与中小学的课程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课本,课程审议更显重要,每节课都需要班级老师依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创新设计。备课时,我会推敲核心价值、课程目标、实施方法、课程资源等等。备好课,还得问自己:它有价值吗?它会助推幼儿哪一方面的发展?所采用的教法有效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吗?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观察幼儿活动的行为表现,大多数情况是设想很“丰满”,效果很“骨感”,我就及时调整策略方法,充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这就是所谓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吧。
活动结束了,我会与同事、家长分享课程故事,同时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分析不足的原因所在,并一一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再执教相同内容时加以改善。“创设”、“观察”、“反思”已成为我日常教学“三步曲”。
教学理论常常教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孩子进步,更多的是教给他们方法,在他们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能够“推一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我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瞧一桥》《啊呜啊呜》《足球滚滚》《小车来了》《石头记》等班本课程,课程实施的经验在全区和教研片的幼儿教师群里分享。
捉迷藏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他们躲藏在彩色滚筒聊天、休息,等待“做呆”同伴来找他们。但小班的孩子做这个游戏时持久性较差,他们会忍不住把头伸出滚筒外看看“做呆”的同伴如何找他。更有甚者,自己急不可耐地跳出来,这就破坏了游戏的规则。如何能让孩子们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呢,靠“吼”肯定不行,也不是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风度。孩子的个性短时间改不了,但游戏的规则是可以变的。于是我让孩子们从躲藏者的手脚,衣服的样式、颜色判断躲藏的人数。隔壁班的小朋友看到不一样的捉迷藏,羡慕不已。我的这节数学游戏《捉迷藏》在教研片公开展示。
与孩子打交道就脱不开家长这道关。家长的教育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老师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容应对,并用自己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的父母,甚至是幼儿的爷爷奶奶们。我曾遇到过一位幼儿的父亲,他总是对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表示担忧。我与他多次沟通后仍然没有得到他的理解。于是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对这名幼儿跟踪观察,形成了五千余字的观察报告交给这位父亲,终于化了这位父亲心里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