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微海陵”推出《乡村“变形记”——晒晒我们的小康》系列报道,全面反映海陵区脱贫攻坚的新成果、新亮点。
今天请看——那个叫“丁穷”的村庄,如今瓜果飘香 “海陵四季白萝卜” “爆竹香丝瓜” “尖叶香莴苣” …… 提起城东街道丁冯村 城区的老百姓能掰着指头数出 一连串丁冯产的农产品 总面积1200亩
其中钢架大棚面积800多亩 年生产蔬菜5200吨 产值达1360万元 日均供应蔬菜1.5万公斤 农民亩均年收入达1.7万元 这个位于丁冯村的蔬菜生产基地 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也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这个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村,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被人们戏称为“丁穷”。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老村书记鼓励农民们在大棚里种蔬菜,80年代末,丁冯的大棚蔬菜开始发展起来。
“我们的大棚蔬菜起步比较早,那时候别的村庄还没有铺路,我们先把田里的路铺起来,田间硬件设施完善了,老百姓种地更方便,积极性也提高了,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种上了大棚蔬菜。”村党总支书记冯!说。
大棚蔬菜种上了,但那个时候,村民们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种植规划,种植的蔬菜也是五花八门。2006年,丁冯村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对村民的菜地从硬件上进行改造。
如今,所有田间都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为村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通过“集体+自筹”等方式筹集100多万元资金,集中筹建生产配套设施。 走进丁冯村蔬菜生产基地,钢架大棚整齐排列,村民孙春梅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的大棚都是竹质的,不仅容易损坏,反复维修既花钱又耽误时间。如今的钢架大棚,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大大增强。
“这种大棚下水比较好,设施比较完善,这几年,操的心少了,效益明显提高了,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孙春梅高兴地说。
为把集体经济做“活”、做“实”,丁冯村集体出资新建大棚35个,土地复耕100多亩。村支书冯!告诉记者,钢架大棚租给农户使用,条件不好的,村里先借钱给他们,等大棚建成以后,有了收益再还给村里。 依托蔬菜规模种植的基础,村党总支着力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蔬菜种植党支部,组建三个片区合作社,农户自建大棚、自我管理、统一种植、统购统销。
“现在,我们丁冯种蔬菜也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犁地有人帮你犁,施肥有人帮你施,农民只需要自己种,卖菜也有专人帮你卖,整个一条龙服务。”冯!介绍道,村里有不少专业的农业经纪人,负责收菜卖菜,他们和种植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大大提升了丁冯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不管什么蔬菜,不管量多量少,都有农民经纪人帮我们卖,不愁卖不出去。”孙春梅将一筐一筐的丝瓜堆放整齐,因为量比较大,再过一会儿,农民经纪人会直接来地里装货。 顾凤娣做农民经纪人已经十多年了,每天下午五点多,她的家门口就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陆续将将采摘好的蔬菜送到这里。
卸货、称重、铺冰块、装车……一系列熟练的操作之后,村民们放心地回去了,第二天,这些蔬菜将从批发市场进入市区各大农贸市场,端上市民的餐桌,下午再来送货的时候,现场就可以领到前一天的结算款。 ▲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者菜农的信息,每结算一笔钱,顾凤娣就在本子上划去一个名字。 “农民白天要干活,到了下午,把货送到我们这里,回家可以睡个安稳觉,第二天可以继续下田,如果白天干活夜里卖菜,身体上也吃不消,这样他们轻松点,我们也能赚到钱。”顾凤娣说。
从帮邻居捎带卖菜,到专职农民经纪人,思维的转变带来的是收益的提高。冯!告诉记者,如今,丁冯村有20多位专职农民经纪人,正常一年能挣十几万,做得好的,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 截至去年年底,丁冯村入社农户从事蔬菜生产年均收入达3.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91万元。
“下一步,丁冯村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立村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实潜导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产业带动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冯!说。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凤城之东」,搜索「HL-XFCD」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