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半个月前的5月20日凌晨5点30分,泰州市人民医院NICU里医务人员正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一名孕26周+4天的产妇即将分娩,胎儿出生体重预计不足1kg,家属要求极力救治,请医生赶紧到产房会诊并做好急救准备。”在场人员的神经全都绷紧了起来。
很快,值班医生杨丽、李玲就位,领班护士迅速而镇定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吸痰器、监护仪、高级暖箱、CPA准备就绪。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患儿来了,是名女宝宝,值班医生杨丽发现她已经出现了气促,面色发绀,口吐泡沫,"呼吸窘迫综合症,赶快吸痰"。
吸了痰后,宝宝发绀症状缓解了,杨丽立即指导护士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安排血气检查。
经过抢救,宝宝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宝宝出生时只有26周零4天,正常足月儿是37周到42周,属于极早早产儿,体重仅有900g,手臂直径跟正常成年人的大拇指差不多。
无论是治疗还是护理,都是一场考验,出院的指标是体重要达到2kg,这意味着至少住院3个月。
考虑到宝宝呼吸功能不好,肺发育不成熟,杨丽和李玲两位管床医生先给予无创呼吸机,后予以双腔鼻导管吸氧,针对时有呼吸暂停的状况,辅以药物兴奋呼吸中枢。
连续一个星期的观察治疗,情况有所好转。
因为极早产,她不会吸奶,护士只能用胃管鼻饲母乳及氨基酸奶。由于消化道发育不成熟,喂下的乳汁容易往上返流到喉咙,导致呼吸不规则,杨丽、李玲轮流在孩子吃奶后半小时内,抬高她的上半身,然后侧卧位,返流的现象得到明显缓解。
谁料想,入院两天后,宝宝又出现了皮肤黄疸,医生们用蓝光照射进行退光治疗,经过一周的努力,黄疸消退了。
由于极早产儿的大脑发育尚不健全,大脑一直处于发育完善的过程中,所以颅内出血现象极易发生。
为此,医护人员细心监测头颅B超,集中操作护理,且动作轻柔,极力维护生命体征平稳。
6月1日,血常规检查中,医生发现贫血。医生杨丽、李玲及时予以输血治疗;当宝宝感染指标居高不下时,第一时间施行腰椎穿刺抗感染治疗……
同样,护理工作也不轻松。
早产儿静脉血管壁较为薄弱,导致静脉穿刺成了一大难题。
考虑到宝宝胎龄小、体重低,周围静脉条件差,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后续又需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等相关治疗,为了保护外周静脉、尽量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感,薛梅主任和护士长朱兰兰及静疗小组组长于淼商量后决定给她行腔内心电图定位下PICC置管。
众所周知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什么是腔内心电图呢?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是置管过程中,用电极导管探入近心端获取心房P波,继而根据P波形态变化以指导导管尖端定位的特定方法。
5月22日,在孩子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征求家属的同意后,静疗专科护士于淼准备进行PICC置管。
由于宝宝会突发心率血饱下降、呼吸暂停,这就要求穿刺者必须迅速有效的完成穿刺。
于淼和朱兰兰护士长共同协作:消毒、定位、测量臂围、穿刺、送管、连接心电导联及导丝,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当看到心电监护仪上高尖的P波,她们不禁长舒了一口气——成功了!又一个早产儿的生命通道打开了!
更值得骄傲的是: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的结果与X线定位结果一致,都位于第4肋前。
据朱兰兰护士长介绍,此项新技术在泰州市人民医院NICU的成功开展,提高了早产儿置管成功率、减少了穿刺并发症,降低了患儿的费用,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且心电图定位有快速、准确、无辐射等优点。
历经半个月时间的艰辛治疗和精心护理,宝宝的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更为可喜的是,体重由入院的900g变为910g,体重的增加,说明营养充足,更是对医护人员真情付出的肯定。
她们深信,再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和护理,宝宝一定能够早日出院,重回母亲的怀抱,看见更远的阳光!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州市人民医院」,搜索「tzhospital」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