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读者来稿
——特别寒假里的家庭教育故事系列
一切都跟以往不一样了。
所谓“特别的寒假”,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寒假变得特别漫长又特别让人记忆深刻。
所谓“特定的孩子”,是说明孩子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具有唯一性。
无论假期如何变化,孩子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每位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相互磨合的过程,因为都是“第一次”。作为家长,没有经验可循,只有用心感受、尽心引导。
我家孩子上四年级,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叛逆萌生的阶段,需要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走向开悟、固化好的学习习惯。我的体会可以总结为“新六脉神剑”,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这些“术”去达致孩子成长的“道”。
学习是谁的事?当然是孩子自己的事。
超长寒假期间离开了老师的监督,一“放”一“松”之间,极易偏离固有学习轨道。“家庭即学校”,从时间管理上按照“准学校”的作息安排,和孩子商讨并明确晚上几点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然后由孩子结合老师安排的任务,自主安排课表,自主执行、自主学习,能动地把握整个学习进程,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做什么,有哪些成果性的作业需要完成。
从2月10日开始,孩子就按照每天的课表一到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完成作业,有必修、有选修。借助老师给的资源包,读读背背、写写画画,有实践、有体育、有娱乐,忙碌而充实。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感受成就,“我画了一幅全家人都认为不错的画” “我的学习态度更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了”,这是孩子自己的心里话。
有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家长的角色就成了“有限支持”了,力求做孩子学习的有限支持者,不是包办者、代办者,做孩子的引路人、启发者,不是决策者。
在家提供条件保障才是我的第一要务,帮忙资料打印、进行难题辅导、协助作业线上提交,有时提供些意见。明显感觉四年级的孩子“乐于做决策”,譬如在“选修”哪些课的决定上,他喜欢动手实践的内容,对欣赏音乐等内容兴趣不浓,所以我尽量不替他做决定,避免吃到“不是你感觉而是我感觉”的瘪。
对于爱玩、好动的孩子被限制在家中这一狭小的空间,难免烦躁、情绪激动,甚至发脾气。一天早起,发现口腔溃疡,居然哭了。问明原因,居然是“妈妈吃荤菜这么多,都不长溃疡,我吃这么点就长溃疡,这不公平!”有时,则是喊“为什么还不能出去玩”,当和父母观点不一致时拧得很,固执己见。
的确在家宅这么长时间,难免有些不适应,情绪上比较容易冲动。家长能做的除了开导之外,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用运动、用游戏、用美食去宽慰、去纾解,以弱化孩子的负面情感,减少孩子的焦虑。
同时,作为家长真不能“火上浇油”,而应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以柔克刚方显本色。
孩子说,这个寒假感觉自己进步最大的事是“打乒乓球水平有很大提高”。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去或极少去户外运动,只能在家里利用餐桌作为室内乒乓球台。虽说台面小,父子、爷孙切磋起来也其乐融融。
自此,每天做完作业都要来一堂乒乓球练习课,主动收拾桌面、摆放分隔线,甚至有点儿上瘾。除此以外,只能放任他在家里踢“纸团足球”,还有学校老师布置的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韵律操......让运动舒缓孩子特殊时期的压力,练就健康体魄,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我深知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期内,也是强化孩子思政教育的最好时期。电视上播放的多数是抗击疫情的新闻,彰显了“最美逆行者”的果敢、英勇和无私奉献,显现的是举国动员的强大优势。
作为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看新闻、多听评论、多发表看法。孩子说,“看到国家的行动非常迅速,感到自豪” “对医生感到敬佩” “对病毒感到讨厌”,并创作了书法作品《尽用仁心昭日月,唯将大爱许山河》、美术作品《众志成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使得孩子更加热爱国家,更加崇敬医者。
这个假期可以说是亲子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这非常考验家庭关系。如果从“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强烈期盼出发,严格要求与苛责,关系必然紧张;如果从“尊重孩子的天性与选择”的良性暗示出发,不擅长的地方不苛求,有兴趣的地方多发扬,“因材施教”,关系应能缓和。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会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理由进行辩护,因为争论不可免,但上手可以免。当然,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不是没有规矩的“纵容”,而是“有规矩的自由”,松紧有度,该学习时学习,可以玩时尽兴玩。
让孩子守规矩、懂尊重、明底线,过线要教育、放肆要训斥。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的端正和完善上”。家人之间分摊家务,父母恩爱,不争不吵,和谐安宁,这是给孩子最大的慰藉。
千万句唠叨、千万遍教导比不上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安全感。对于假期和家人的关系有何变化,孩子说,“最高兴的事是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了” “更加亲密无间”,我自己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与平时忙于工作的妈妈关系更加融洽、更加亲密了。
这就是“特殊的假期”中“特定的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与孩子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故事。
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8)班
学生家长:谢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