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庭后表示,我国法律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行为,面对家暴问题,我国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多部法律均为当事人维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司法支撑。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不仅直接危害受害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且极易引发恶性刑事案件,危害社会安全稳定。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庭私事,而是具有严重危害的社会问题。
为弘扬家庭美德,形成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法官鼓励当事人勇敢向家暴说“不”!针对常见的家暴涉法问题,北京市一中院作出四点提示:
一是因家暴导致感情破裂的,法律准予离婚。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因此,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判断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时,实施家庭暴力是判决离婚的法定事由之一。
二是施暴方一般不宜直接抚养子女。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因此,在审理婚姻家庭案件中,应注重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特别是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从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对于实施家庭暴力的一方,一般不宜判决其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
三是离婚财产分割以照顾无过错方为原则。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在实践中,对于离婚财产的分割问题,法院可以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酌定对施暴方予以少分财产,以此惩戒施暴者。
四是遭遇家暴离婚,可要求施暴方进行损害赔偿。家暴行为不仅会给对方的人身造成损害,还会对其精神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离婚纠纷中受家暴一方不仅可以主张因家暴行为产生的医疗费、护理费等,还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过错方的侵害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