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中,服饰既具有御寒遮体的自然功用,还兼具昭身份、辨等级的社会功用。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300多件明代服饰与丝织品,都是从泰州明代墓葬出土,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为全国少见,代表了明代中期最出色的民用服饰,是泰州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家底”。 泰州市博物馆二楼大明衣冠展厅入口↑↑↑ 陈建栋摄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博物馆成为了孩子们暑假期间的热门参观地。泰州市博物馆计划在今年8月,面向12周岁以上的青少年举办“明服工坊”系列文化周活动,让孩子们走近馆藏“网红”—大明衣冠,在“明代服饰”中感受文化泰州的魅力。 泰州市博物馆大明衣冠展区的织布机展品↑↑↑ 陈建栋摄 泰州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明朝的服饰制度远取周秦,近习汉唐,却又不为繁琐冗余所限,对传统服制进行了创新性的恢复与回归,既复古,又华丽,其服饰等级俨然、简朴肃整,美到亮眼。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晚期,江南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风气崇尚浮华奢靡,明代服饰汲取少数民族服饰、境外服饰的元素,呈多样化发展,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汉服的集大成者。 泰州市博物馆复原的明朝官服↑↑↑ 陈建栋摄 泰州明代服饰大多是丝织品。500多年前的明代服饰,无论如何是不能依靠一代又一代人传下来的,所以泰州市博物馆馆藏明代服饰基本上都为明代墓葬出土。泰州出土的大量明代服饰中,既有官服,也有民服;既有礼服,也有常服。制作精致、款式多样,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明朝中晚期江南士大夫和庶民百姓的服饰风貌,从中可以推算出当时泰州的纺织业、服装制作工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泰州市博物馆复原的明朝服饰刺绣工艺场景↑↑↑ 陈建栋摄 位于江苏中部的泰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据泰州市博物馆专家介绍,元代之后,泰州地区少有战乱,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泰州相继在西郊九龙桥、东郊鲍家坝、城南莲花池、西北郊森森庄等地,发现了十多处明代墓葬。而这些墓葬,其中大多数为浇浆墓。这些浇浆墓,选用珍贵耐腐的柏木、杉木,精工制作棺椁,在棺椁之外有一周浇浆防护层。浇浆成分主要由石灰、细砂石、糯米等拌合胶结材料组成,其中糯米水质混合物的添加是浇浆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种墓葬形制具有非常好的防腐、放水、防潮、防盗作用。正因为这种功能,导致墓葬内尸骨和随葬品保存较好,明朝服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土。 泰州明代浇浆墓图示 ↑↑↑ 泰州市博物馆供图 泰州发现的明墓中尤以上个世纪80年代在市区东郊鲍家坝出土的徐蕃夫妇墓葬保存最好,墓主人夫妇的尸体出土时,皮肤富有弹性,栩栩如生,所穿服饰也保存很好。胸口的补子,仍然彰显着墓主人当年尊贵的身份。 徐蕃墓出土的三品孔雀补服↑↑↑ 泰州市博物馆供图 泰州出土的明代服饰,款式多样、做工精美、纹饰细腻,代表了明代中晚期士绅阶层的服饰风貌。既有既有制作精良的袍子、长衫、补服,也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的襦裙、背心、帽子、鞋袜。 泰州出土的明朝士大夫穿戴的四方平定巾↑↑↑ 陈建栋摄 泰州出土的明代官员所穿靴子↑↑↑ 泰州市博物馆供图 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明朝服饰中,最珍贵的是徐蕃墓出土的徐蕃官服。徐蕃是泰州人,明嘉靖时官居三品,为工部右侍郎,为官清廉。明朝的官员等级是按照胸前的补纹来区分的,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补纹是明朝官员官阶的象征。 明朝服饰等级制度 ↑↑↑ 泰州市博物馆供图 《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清理简报》中称:徐蕃官服为织八宝花缎空绣孔雀补子的长袍,右衽,盘领,宽袖。面料为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里料为姜黄色朵花杂宝直径纱。前胸和后背各缀一块边长为39厘米的空绣孔雀纹补。衣服上的补子用平纹绢作底,以平针、正戗、反戗、套针、接针、刻鳞等多种针法刺绣出两只上下对飞的孔雀,可贵的是利用三种不同的绣线,分别绣花纹的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这件补服保存现状基本完好,是一件难得的明服珍品,堪称泰州市博物馆的“颜值担当”! 徐蕃孔雀补服补子细节展示↑↑↑ 泰州市博物馆供图 孔雀补子线图↑↑↑ 泰州市博物馆供图 泰州市博物馆内的《大明衣冠》展览,穿越500多年,依旧闪烁着中国丝绸的芳华,让泰州百姓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服饰、风尚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泰州博物馆依托不朽的明代服饰,让青少年从参观博物馆开始,分别领略“汉唐余晖”、“祥纹瑞饰”、“衣冠禽兽”、“草染芳华”等明朝服饰的不同文化特征,建立起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科学认知,重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泰州明代著名乡贤群像图,左四为徐蕃像↑↑↑ 陈建栋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