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时常遇见患者说“大夫,我有时候能听到耳朵里面有‘吒吒’声音,有时候又没有”,“大夫啊,我这个耳朵里面‘吱吱’的,像知了叫,我都睡不着,烦死了”,“主任,我最近耳朵里面像是飞了个小虫子,一直在叫,上班都不好上了”,“主任啊,我晚上睡觉老是听到耳朵里面有 ‘嗡嗡’声,一个星期睡不好觉,都要神经衰弱了”,这些被耳鸣纠缠的人,都表现出了深受其害的心理。
长期的耳鸣可引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并伴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食欲减退、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对于客观性耳鸣,我们可以通过专业检查、治疗,找到具体原因来减轻甚至消除;而对于原因不明的,占据绝大部分的主观性耳鸣,耳鼻喉科常规的耳内镜、电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多数不能发现器质上的问题,反而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加重患者本身心理负担、怀疑医生专业水平等等,而简单的开立营养神经、活血药物并不能解决耳鸣的问题,更解决不了耳鸣带来的心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患者长期存在耳鸣,深受其扰,过分焦虑、担心,引发生活工作中不愉快事件。多数患者初期并不会意识到耳鸣的问题,等到引起了心理、情绪系统变化后才会耳鼻喉门诊就医。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心理科就诊,会认为小题大做,这也会导致病情拖延。 那么耳鸣的患者是如何一步一步从 “不经意间听及‘嗞嗞’声”陷入“神经衰弱”的呢? 1)初发事件唤醒耳鸣 年轻人喜欢熬夜、体力透支,工作繁忙、劳累不堪,生活不顺、烦心事多,功课繁多、交际困难;老年人睡眠不佳,常患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都可以成为“导火线事件”,让身体产生不适,形成最初 “不经意闻及”、“有时候才有”的耳鸣,这种状态下患者刚开始注意到耳鸣,并会刻意、仔细的去体会耳鸣,感受耳鸣的微小变化,尝试了解它的发展势态。
2)过度关注留住耳鸣 就门诊遇到病人而言,越是年轻越是关注耳鸣,尤其是学生,上班族,白天听不到,晚上静悄悄时听,细细感受耳鸣像什么,像电流嗞嗞,像知了叽叽,像风声呼呼,感受耳鸣的音调,感受耳鸣的响度变化,非常在乎耳鸣动态变化。事实上这种关注是过度的,越是关注重视、症状越是明显,原本细微的耳鸣不断放大,耳鸣症状被强化巩固。
3)自我沉浸困入耳鸣 耳鸣的解释、治疗对后续耳鸣症状发展影响很大。耳鸣症状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后,耳鸣没有得到心中预期的消除会引起其对医院治疗措施不到位、仪器失灵、医生水平不够等误解。其次会产生对耳鸣症状的恐慌,认为耳鸣无法治疗,“我治不好了”、“我完蛋了”,困在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在焦虑、恐惧、抑郁情绪中越陷越深。
4)消极情绪强化耳鸣 对于个性偏执、多疑的耳鸣症状障碍患者,他们一旦陷入对耳鸣高度关注、敏感状态,就会因个体影响进入执着状态,竭尽全力感受它的发生、发展,归纳出它的频次、程度、规律,而这些偏激的做法也强化了耳鸣的存在。 耳鸣常常既是一种耳内科问题,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大脑对“异常信号”感知产生耳鸣症状的同时,心理因素也参与其中。耳鸣的响度、音调等,并不决定耳鸣相关痛苦不适,而是由耳鸣引起的心理、情绪发挥重要作用。耳鸣的影响不仅仅包括情感评价(无助、生气、忧伤等),还包括与耳鸣相关心理损害(抑郁、焦虑、易激惹、睡眠问题等)。大量证据证明耳鸣个体中抑郁症患病率增加,长期耳鸣虽没有引起任何躯体实质性痛苦,但抑郁性发作可能会导致耳鸣加重、失代偿,继发生活质量受损。最近的复合诊断性面谈(CIDI-SF)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中,耳鸣同样是常见的共患性疾病,过度放大耳鸣危害,甚至一度怀疑自身患有耳鸣相关危险疾病(如脑瘤);或是被告知耳鸣难以消除,不得不适应它都会引起焦虑心理。同时,Hallam报道了睡眠障碍是耳鸣患者就诊的3大常见主诉之一,25%-77%的耳鸣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入睡困难等。失眠更常见于新发耳鸣患者,约45%的病史小于1年的耳鸣患者被报告有睡眠障碍,而病程超11年者仅26%报告有相似的睡眠障碍。但是,在病程更长的患者中,耳鸣和失眠更加突出严重。
这么看来,平时不起眼的耳鸣严重起来危害居然这么大!那么,了解了耳鸣患者的心理过程后,我们又该如何呢,且听下回分解。 老黄酒 2022.02.27于南京
编者按: 钮阳大夫简介:泰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本科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硕士毕业于扬州大学。专业方向:听力学,耳鸣、耳聋、眩晕的诊治。 本文获得南京脑科医院成为荣主任评阅、指正,在此对成教授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