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海陵文史资料第廿六辑)△
近日,海陵文史资料第廿六辑《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12月30日上午,该书新书见面会在城东街道宫涵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新书见面会现场△
泰州儒风夙冠淮南,海陵古城文昌水秀。近年来,海陵区政协把文化自觉作为履职尽责的突破口,发挥文史智力优势,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弘扬泰州文化、讲好海陵故事提供了重要支撑。进入新时期,文史资料工作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区政协先后编辑出版了《罡杨事略》《春秋苏陈》《走进九龙》《幸福城东》《海陵八景》以及《海陵古村史话》等文史资料。为加快推进运盐河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沿河文化资源,精心呵护运河记忆,彰显海陵文化底蕴,2020年秋,经区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作为海陵乡镇系列文史资料的补充项目,列入编写计划。为此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组织编委会,对原有书稿进行了增删、调整、修订,列史略、轶事、昔人、俗尚、新篇以及附录等六章。泰州文化学者陆镇余为该书作序,对之予以了高度的评价,“由于全书秉承了求真存实的写史风格,语言朴实无华,顺畅流利,用史料的真实可信体现了全书的价值,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信史’的高度,这就为保存泰州文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充实了《泰州志》的内容,也让每个宫涵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回归”。 新书见面会上,黄炳煜、俞扬、李华等泰州文史专家对该书予以了点评。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灵魂的。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历史……都能牵起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每一个村庄也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宫涵是运盐河畔一个十分重要的村庄,由于盐运的掌故,对于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这本书特色突出,内容非常丰富,既写历史,又叙现代,五年的编写过程令人敬佩,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整本书有文气,最大的特点是有可读性,体现了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从编史修志的角度来说,《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基本做到了“资料见长”“述而不论”,难能可贵的是编纂过程中详细的调查研究。村落与土地密不可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编“村史”很有价值,今后修述泰州历史,可以作参考,突出一种可读性。 文采好是通读《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的第一印象,该书全面记载了宫涵的沿革、俗尚、社会、人文等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一本村史四十万字,图文并茂,宏观兼顾微观,文献结合口述,避免一般志书的平铺直叙,呈现了内容详实、体例规范、特色鲜明的特点,既在内容上突出宫涵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在记述方法上探索基层修志写史的创新做法。 参会人员围绕新书内容和编撰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座谈,大家表示,作为村庄发展变化的记载,修撰“村史”对于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村史”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人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一份特殊礼物,更是后辈缅怀先人寻根觅祖的主要依据。《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以运盐河为切入点,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说起,举凡与宫涵有涉的事项,人文掌故、自然地理、交通教育、家族演变、民风习俗等等,都能以考据与实录结合的形式,基本梳理清楚。一书在手,运盐河畔这块古老土地的历史和现状历历在目。
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徐同华向与会者介绍了政协文史资料征编工作的特点,对《家在运盐河畔住——宫涵印记》的采编过程和内容体例作了说明,并向基层代表赠书。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将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史资料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水平,为海陵文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