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泰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114|回复: 0

红粟文丛 | 沙黑《城河三章》

[复制链接]

2692

主题

2943

帖子

8544

积分

积分
8544
发表于 2021-11-9 08: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粟文丛


084935giwseiof10xesvxx.jpeg

碧清的河


古城河至今保存较好,虽有人为侵削,也不那么自然自在的状态了,却仍可算是宽宽的,绕城一周。据说,这在全国,已属难得。

城河水从前永远是碧清碧清的。妇女们挎着竹篮,来到河边淘米洗菜、汰衣服,城河水汰出的衣服,有股清香。

没有风浪的时候,城河十分平静,映着蓝天;起大风的时候,天色阴晦,波浪汹涌,也很有气势。小时候的平原之子没见过江海,就对着起了风浪的城河想象着江海的壮丽。

084935e0s0pvgez5gv8cc0.jpeg

蚌壳、蚬壳、螺蛳壳风化了的碎粒组成了城河的岸线,向着远处雪白白地伸展而去,碧波把这条岸线在水边荡来荡去,却总也荡不走,让人联想到海边的洁净的沙滩,当然,它毕竟只是河滩,只是它的形成与海边沙滩的形成,道理一样,都是波浪日日夜夜锲而不舍荡来荡去的杰作,让人感到岁月的久远和无限。

河边水面下会有破瓦片之类的,上面生着青苔,如果轻手轻脚走过去,慢慢蹲下,轻轻伸手入水,小心地把那瓦片揭起来,往往能看到有一条小鱼自在而静静地呆在那里,原来,这是它的家呀,你是把它的屋顶给掀开来,所以看见它了,它一时不为所动,你仍可以仔细地端详它,但它马上就会逃走,像一支细黑的箭猛地向水深处射去。

084936o6ehyz2ru5i561wc.jpeg

东城河在东城墙的外面,城墙于抗战时期拆除,留下高高的大面积的土坡,春天到来的时候,朝着河的一面野树野草一片新绿,朝着城里的一面则是满眼菜花或瓜棚豆架,那是菜农们开垦出来的园田。春天的城河水可形容以三个字:满、柔、碧。这里是一片可贵的自然,在我们小时候的心中,似乎认为城河边越是荒芜、越是人迹罕至,则越是美好,那才是我们可以尽情无限游荡的地方。

东城河岸边如此,城河的其它岸边想来当也是一样。隔河相望而不可及的城河对岸,从前被称为“城外”,古时到那“城外”去,要过“吊桥”,所以有“吊桥口”这样的地名留传下来。

夏季最适合下河游水,附近的孩子天天在城河里嬉水,感受它的温柔与抚爱。愈至深秋,水就愈凉,下河游泳的人也就愈少了,往往只剩下几个寂寞的少年,衬托着秋水长天的空旷,知了的叫声也渐渐地稀少无力以至于消逝了。

084936zfkkfrig8k4bgrbf.jpeg

有一年,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城河里有无数的河蚌,还有江蚌,因为城河是通江的。河蚌大到一个有一斤左右,江蚌大到一个可达三斤以至更重。这江蚌,想来它该是从长江出发,沿着济川河几十里蜿蜒向北,来到泰州城河安家繁衍的。既然发现了河蚌江蚌这样的好食材,于是,城河里浮满了圆形或椭圆形木桶,蔚为壮观。下河取蚌的人,因为水深,不时在河心水面上攀着桶边儿稍事休息,然后把桶轻轻推开,潜水下去,探向河底,把蚌从河底找到并抠将出来。遇到比较板结的河底,要把河蚌抠出来颇有点费劲,人往往要浮上水面换一口气,然后再潜水下去找到它,继续使劲,把它取上来。人在水底眼睁不开,如果感到一阵水波掠身而过,那是遇到大鱼了。有时河底会有直径比人还长的锅底形的凹塘,那该是大鱼的窝。不断地潜水下去,半天就能收获满满一桶河蚌,压得桶边儿齐水,有如一只满载的小船,这时就小心地推着桶,把这可喜的收获运到河边上去,装进大竹篮,抬回家。蚌壳用刀剖开,水灵灵的蚌肉,滋味是鲜美的。肉食的人们,对于低等的生物,并不考虑它们的感受。

城河,你曾经那样地大度,如今我却不再向你索取,让我站在岸边观赏你的波浪,或者纵身下河游泳一通,让你的柔软的清波抚慰赤子劳碌的身心吧。

084936pfjz9lle2mcz9213.jpeg

城河与戏曲


泰州城河北通淮水,南接江水,它是南北逢源,永不枯竭。它如闪光银带,很温柔地把一座玲珑平原古城环抱怀中。

这条城河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州建南唐”之前,它就有,其时宽度不足四米,历代以来不断拓宽与浚深,清代平均宽度达二百米上下,最宽处有二百八十多米,最深处三米上下。偶见有数十斤重的大青鱼在水面翻身一现,或露出背鳍劈波而行,并没有人去猎取它。

据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一书载,楚都寿郢(今寿县城东南,楚顷襄王于公元前278年迁都于此)的城河,最宽处为四十米,最窄处仅五米,一般在二十米,深三米上下。当时寿郢的人口大约二十万。而泰州人口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号称十三万,然则城河以内的人口一向仅数万而已。相比之下,泰州人千年以来享有这么宽的城河,值得一说。

多年前的“梅兰芳公园”这里,是一处荒芜的高墩,处在东门郊外,远望只是一派繁草高树烟笼雾锁之状,它从来却有一个美丽的名称,叫做“凤凰墩”。此墩来历,当是开挖东城河的堆土造成。至于为何有“凤凰”二字做了它的名称,也与泰州的筑城史有关。李昌龄《泰州城池沿革》一文认为,“从宋代起,由于城峻而坚,四周皆广濠,城翔其上,俨如凤翥,邑人多称之为‘凤凰城’。”东门外城河边这座醒目的高墩被称为“凤凰墩”也就很自然了,于是衍生出“凤凰姑娘”的美丽传说来:

古代海陵东门外天降瘟疫,家家白幡,无药可救,知州急令关闭城门,以绝行人。适有神医到此,然缺灵药一味,其形似人,名曰草参,远生黄海仙岛。其时这座土墩旁有一农家女,年方二八,名曰凤姑,为救百姓,乃拜别父母,日夜兼程,到达海边。唯见海天茫茫,无舟可渡。凤姑悲号,云水鼓荡。忽有鲲鹏,降落身旁,开口而言:取得灵药去,化作凤凰来,丹凤迎朝霞,守岛千万载。凤姑曰,我愿。于是伏于鹏背,穿云过海,来至仙岛,采得灵药而归,瘟疫旋解,民众得生。凤姑泣别父母,化作凤凰,绕城三匝,鸣叫数声,东飞而去。从此,遂有凤凰墩之称。

开辟交通,凤凰墩被切割为南北两块,北边的一块建起“梅园”,以纪念乡贤梅兰芳,随后,南边的一块建起了“桃园”,喻指《桃花扇》,以纪念孔尚任康熙年间在泰州治水时进行着《桃花扇》的写作,而一代评话大师、泰州柳敬亭的爱国义士形象,也被孔尚任作为重要人物写在《桃花扇》中。

从“桃园”沿南城河西行,将至“南门吊桥口”那里,建有“柳园”与“中国评话博物馆”,以纪念柳敬亭。这样,“梅园”、“桃园”、“柳园”,利用泰州千年来形成的“风水”,很得趣地形成了“戏曲三家村”。

在泰州西城河畔,也有一个高墩,被称为“泰山”,那是用开挖小西湖所出的土堆起的,大土墩上有一座岳飞庙,以纪念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在泰州一线抗击金兵。“梅园”、“桃园”、“柳园”,也就与岳庙及其“泰山公园”遥遥相对,一切近乎“天成”,承载着本地的有关历史文化。

085010szwaa2ovc5j1aoo2.jpeg

坝瓜、城河菱与苋菜果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及其以前,坝瓜、城河菱,在海陵人说起来,有着滋味特好、特鲜的意思,似乎任何别地产的都比不上它们的优秀。

坝,就是鲍家坝。城里的人们遥指东城河对岸,说,那里就是鲍家坝,意中是一片遥远的郊野。于是,盛夏之际,那里产出的西瓜、香瓜,就被城里人统称为“坝瓜”。卖西瓜香瓜的人挑着担子来了,叫卖着“西瓜、香瓜!”街巷里的人就问,“可是坝瓜?”一边说着,一边拣着,用手拍拍或者弹弹,听声辨瓜,判断是否成熟。卖瓜的说:“用不着拣,坝瓜!”称好成交后,剖开一看,西瓜每每不是红穰黑籽,就是黄穰黑籽,都会叫一声“好”,于是切角分享,瓜籽儿都较大,要留下来,晒干以后炒了吃。至于香瓜,它的青青的皮上每有横向裂纹,是瓜儿成熟的标志,也正往外透着诱人的瓜香。吃香瓜先刨皮,然后切角儿。香瓜穰子一般不吃,也有喜欢吃的,说是特别香甜。

说鲍家坝产的西瓜、香瓜好,有过专业鉴定吗?这没听说。但众人既然认定其好,也就说明着多年来的印象。究其原因,大约因为泰州城内外的土地,既不沙,也不粘,园田上种菜的农民赞之为“壤土”。就是说,既区别于里下河的粘土,又区别于南乡的沙土。水土因素会影响瓜果的口感,是可以想象的事。据朋友说,他亲眼见鲍坝农业社的会计(姓宦)收藏有1955年国务院办公室写来的表扬信,称赞坝瓜甜、香、脆。以此,则坝瓜在这更早以前就当有一定身份的。又据说,有人把瓜籽带到别地去种,长出的瓜却不具有坝瓜的口感和滋味,似正应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只为枳”这句老话。

085010rfa5z1m1u5lueuf1.jpeg

“坝瓜”绝迹于“广积粮”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那时似未考虑留种以及保留一块生长它的瓜地,也许如今还可以在那里找块土地试试?当然,总的说来,如今鲍家坝那一带,已经到处是住宅区、商场、学校、机关,完全一派城市景象了。

再说“城河菱”。有河就可以种植菱角,一条小河也行,挤挤挨挨的“菱盘子”会繁衍得把河面都盖满了,鱼儿在菱盘子下面唼喋有声。宽达二百米左右的城河比起农村一般的河,水深面大,兼收江淮。城河老菱之好吃,当然与此有关。现在城河已经多年不种植老菱。印象上还记得钓鱼的人卷起裤腿,涉水过膝,把钓鱼竿儿伸向远处,鱼钩儿从菱盘子之间的空隙里放下去,就可以钓到很大很多的鲫鱼,他是一边在水波上平拖着鱼儿到岸边来捉进鱼篓,一边小曲无腔随口唱起了歌儿的,“渔翁得利”的愉悦令人可羡。有时也会钓起一条河豚鱼上来,一出水它就把自己鼓胀成气球,这大约是它的自卫,钓鱼人晓得它有毒,就把它放了,一眨眼,它收了它的气球,打个水花,没入水中。

085010leq82ibppibx8txc.jpeg

至于“苋菜果”(或当写为“馉”),是把野苋菜的茎(又称“薹儿”)丢进咸菜坛子,让它浸泡在卤里,过些时取出、洗净、切短,放到碗里,浇上香油,放到饭锅上蒸,就成一碗很下饭的好菜,它是微臭、又很香,而得到它不用花钱,只要有力气到城河边的荒地上去采集是了,那里到时就会生长出很多又高又大的野苋菜,多少人去采也采不尽似的,所以才家家碗里都有啊。它的茎的鲜嫩,真不亚于莴苣。


085011a8mf888i85s8h3d6.jpeg

作者简介:

沙黑,泰州海陵人,一级编剧。著有《街民》《李明扬与李长江》《四月南风》《旧庄遗事》等小说,《冀州记》《板桥应试》《姆指姑娘》等剧本,《水浒新论》《诗话板桥》《艺海行舟》《艺海刻舟》《才俊集》等杂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史记泰州

GMT+8, 2025-1-11 11:48 , Processed in 0.0808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