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并不知道,海陵农业园区当初成立的定位和价值,觉得人家有农业园区,我们也应该有,就像很多城市尝试到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甜头一样,雨后春笋般照搬复制。海陵农业园区起步较晚,走过弯路,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政策制约因素。谈过很多天方夜谭的规划,想过很多死马当活马医的办法,但多年来收效式微。人们常感叹,海陵的农业园区就是庙里的佛像,只是一个摆设。
今年来,海陵农业园区面临着体制改革,新的农业园区如何能变革思维,打造出农业生态产业,塑造海陵农业品牌形象,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5月14日下午,海陵农业园区一行赴九龙新能源园区考察项目建设,学习借鉴先进做法和经验,强化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以工谋农,谋的是农业发展的理念。怎么转变固有的思维,怎么围绕产业链招项目,怎么围绕企业运作服务。
海陵农业园区目前最大的难题并不是行政体制上的难题,而是固有的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一口吃不下一个大饼,抱着好高骛远的心态是找不到好的项目的。
曾经的新能源产业园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靠的是三个不相信精神,靠的是团队协作的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纵观全国,优秀的开发区,都是靠着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实干和后期政策的不断加持,经过市场的历练和拷打,时间不断磨练和冲刷,不断调整发展发现,优化产业结构,历经万难前行熬出头的。
所以,农业园区的发展首先得改变的是一成不变的固化思维方式。解放人的思想,脑中就有了活路。以工谋农,谋划在先,怎么谋,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谋,要另谋出路,谋出一条适合自己能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求“谋”存异,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不同,东施效颦的学反而适得其反。不解决好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学就是邯郸学步,走的还是老路。
到九龙新能源产业园去观摩,学习链式招引,这是立区强区之道。没有基础,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发展,结构型产业不可能拿得到。不是所有的鸡都能下双黄蛋,不是所有的产业项目都有土星的光环。
一道新能源、海优威胶膜、索拉特光伏玻璃和索特银浆等新能源项目及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聚势赋能,新能源园区按照区委区政府打造“太阳城”的目标,聚力让光伏产业“全链条”在园区集群发展。
“太阳城”并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太阳城”的称号也不是天生赋予海陵的。它就是九龙镇长久以来聚焦光伏产业,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出来的。
所以,看九龙的产业,学九龙的“店小二”的服务精神,农业园区更应抱着空杯的心态,慢慢蓄水,将来才能厚积而薄发。
谋定而后动,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菲在会上说:我们这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现场体验式学习,提升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做优做强农业的认知,思考如何将工业化理念移植和导入到农业领域,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隔行不隔理。经营农业和经营工业的理念是相通的。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就是把农业当作项目来抓、当企业来办,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改变农业与二、三产业长期分离的状态,延长、拓展农业的产业链条和溢出效益,促进农‘产品’向农‘商品’转化;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就是要提升对农业企业和企业家的认知,用企业思维、工业思维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就是要坚持‘市场话语权’第一,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紧抓工作调度,以实施农业优质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塑造优质品牌,打通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农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任何行业,道理都是相同的。一个九龙镇尚能如此,偏偏农业园区却原地停留,驻足不前?我还是说的那句话,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人思维方式的原因。思维上不敢动,不愿动,不想动,什么事也做不好。
2017年,3月,总书记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精细农业”。近期,省委张敬华副书记在全省多地考察调研时提到,发展现代农业“要善用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产业转型,抓农业项目、市场主体、产品品牌、质量标准、市场营销、招商引资和工作调度。
打造北部生态走廊,既是出路,也是方向,也是政策,有一种困难叫,望而却步,也有一种解决方法叫因地制宜。我们要看的是未来农业园区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还是敢迎难而上,因地制宜,重新出发?是等着一个大项目,统统打包出去?还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做精做细,做成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
我想,这次九龙之行,“以工谋农,以链醒农”很值得。农业园区发展之路,要有“谋”有“样”,既然要有敢谋的勇气,也要有善谋的手腕,既要有“求谋存异”的决心,也要有“苦干“、”实干”的样子。
希望海陵农业园区能像凤凰的尾翼一样,在凤凰两翼腾飞而起之时,助推海陵平衡发展。
泰州许晓峰
2021.5.16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狗眼看泰州」,搜索「gyktz0523」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